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2月26日 星期四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投资视角 >> 期货视角1

商品逐渐摆脱宏观经济的影响 供需将主导大势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09-01-05 14:38:43 来源:新浪财经

 

  南华期货东北农产品研究中心高级总监王晨表示,世界经济危机,应该说2008年刚刚爆发,2007年6月份出现次贷危机,2008年7月份才是金融危机,11月份才是实体危机,认为2009年金融危机能够渡过去不可能的。而能够改变大豆市场供需平衡的就是南美地区的干旱,不过目前看来可能性不大。在南美地区,今年种植的面积比去年要大,即使是受旱,幅度也不大,今年即使是不增产,恐怕也改变不了世界大豆的格局。

  正如美元的长期贬值促成了商品市场的上一轮疯狂牛市,未来商品价格能否回升的另一巨大影响因素也是美元。张如明指出,从美元指数走势看,由于金融危机引发的大规模还贷潮短期内提升了美元的需求,而欧元区降息空间相对较大也会吸引部分套利资金的介入,这造成了美元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反而出现了一波反弹行情。但影响美元走势的根本因素――美国国债问题仍决定了美元长期贬值的趋势。十月份美国财政部公布2008年美国财政赤字将达到4548.1亿美元,接近07年的三倍,而这个数据还没有包括美国政府救市计划的7000亿美元以及后来陆续对金融和汽车行业的救助金额。由于美国政府长期以来都是采取通过增发美元来减轻债务的手段对待外债问题,这将决定了美元已经踏上了长期贬值的不归路。而一旦美元指数再度跌破80一线,下跌空间将被打开。

  而对于商品市场而言,2009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即是,基金何时会重返市场?在2008年商品市场由牛转为熊之后,全球投资者对于2009年经济形势的忧虑持续,进而资金对于商品的角逐将很难再次狂热。张如明表示,投机资金并不能决定商品价格的趋势,但却可以决定趋势下的行情力度和幅度。因此大豆市场2009年能否再度获得投机资金的支持也是价格回升的关键。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衰退对大豆价格的影响仍将漫长,主要体现在打压了商品市场需求,并在客观上降低了大豆生产成本及大豆市场的流动性,这在短期内将难以恢复。

  2009:重回基本面的“怀抱”

  展望2009年的商品市场,曼氏金融称,市场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有多少投资资金流回。2009年,商品价格不再是先行指标,而是GDP。明年全球经济得以好转,才能令商品需求改善,这样才会吸引投资者重回商品市场。对于农产品市场,著名投行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此前表示,从长期的角度考虑,与其他商品相反,我们认为农产品需求受影响不大,加之下一播种季节种植面积的扩张可能受到挑战,表明价格较当前水准下行的风险较小,到2009年尾段价格甚至有温和反弹的潜力。

  在近年商品价格的疯涨中,中国需求的拉动影响首屈一指,而目前其推动力依旧还在。在金融危机对大豆价格造成剧烈冲击之后,中国政府的托市收购政策成为支撑大豆价格的救命稻草。由于国内外大豆价差巨大,刺激国内市场进口需求,促使美国大豆出口销售强劲。美国农业部1月2日公布,截至12月25日当周,美国当前市场年度大豆出口销售净增加510,600吨,新销售556,000吨。中国为最大买家,共买入356,500吨。

  张如明表示,在国家政策面托市收购及农民惜售的支持下,国内大豆价格去年第四季度保持相对坚挺态势,收购价与进口大豆到港成本一度拉大到1000元/吨以上。但这样的局面不会长期持续下去,下游消费商无论是食用还是压榨企业都不太可能在价格严重倒挂的情况下购买国产大豆。如果今年一季度美盘大豆能够延续反弹势头,国内大豆将极可能以滞涨的方式来缩小与进口大豆价格差。而且08年中国大豆丰产的事实尚没有在现货市场上真正体现,春节前后一旦出现抛售高峰,国内大豆市场必然将呈现相对疲软的表现。

  王晨对于2009年大豆市场的观点非常明确。他认为,大豆目前变化的趋势在进入到正常的一个金融周期当中。这个金融周期已经是进入到下跌过程当中,在未来的1、2年之内衰退是难以改变的。他指出,大豆市场目前处于短期的反弹格局,进入2009年春节后,期价进入进一步弱势盘跌的局面。

  对于2009年的大豆行情走势,董双伟表示,“整个一年全球经济形势将会贯穿其中”。他认为,与其预测整个2009年的行情,不如阶段性的去把握市场走向及主要影响因素。2009年第一季度市场将主要围绕全球经济形势、南美大豆的生长与收获以及中国国内进口展开;第二季度仍将是炒作美国大豆种植意向的阶段,包括中国大豆播种面积;而第三季度则是天气炒作以及青黄不接的供需炒作;进入第四季度将关注全球经济形势是否缓解,消费状况炒作。

Total:212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