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1月28日 星期四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快讯要闻

中国碳交易所未来或将出现合并大潮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11-08-10 09:26:31 来源:一财网

《京都议定书》减排承诺已经大限将至,而同时中国各地碳交易所却纷纷跑马圈地。中国十余家碳交易所,是否将迎来合并大潮?个中利益关系又如何理顺?为此,《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在8月5日举办的“香港碳金融及交易前瞻”论坛上,专访了台湾碳排放交易推广协会常务理事李坚明、洲际交易所集团ICE大中国区的董事总经理黄杰夫。

第一财经日报:你怎么看中国大陆的碳交易市场?处于什么发展阶段?我们看到大陆有多家碳交易市场,你怎么看这种现象?

李坚明:目前中央政府还没一个明确的法律支持这个交易市场,而是各省市或是民间自己做这个事情。它的主要问题就在于,会让整个交易的市场活跃度上不来。毕竟许多交易行为还是因为有中央的政策,知道怎么做,才能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和行为,如果没有这个法律支持,可能会有一个交易所之名,但是没有真正的交易之实。

另外,我觉得现有的交易所太多了,而且估计未来还会更多。全球的类似交易所可能加起来也就是十几二十个而已,而中国大陆已经超过这个数字,达到20多个。将来势必会有一些整顿。当然,如果没有整顿的话,将会出现一些交易所没有效率的情况。特别是规模不够大,将来在整个经营上就没有办法提供整个交易所应有的服务和功能,或是提升服务效率。

日报:如果按你说的,这些交易所需要合并,会否涉及一些地方政府的利益,究竟谁来合并谁,如何分配利益?

李坚明:这就是我觉得未来会碰到的一个难题。每个地方自己做自己的,当然就某个地方来说,中国大陆的地方很大,都会有一个很大的规模。即使如此,我们也是建议几个地方自己共同联合建立一个交易的规范和秩序,在中央明确政策之前,地方与地方应该合作,这样效率才会更高,才会更有资源。因为交易市场本身有一定的交易规模限制,如果不足的话,这个交易市场未来不容易经营。

日报:地方会有动力吗?被融合的一家可能享受不到利益,其他国家是否有成功例子?

李坚明:其实在美国已经有先例。在它们中部和北部,就有一些州的此类交易所进行了合并。大部分会考虑到这种情况,进行合并,合并并不是说谁吃掉谁,而是合并后可能用一个或是两个交易所的名义进行运营。实际上两方都有控股,好处可以共享,所以从经济意义与环境意义来说,这是一个方向。我的观察是这个现象需要改变,再这样下去,会越来越多。

黄杰夫:在欧盟和美国,都只有几家碳交易所。但是我们要辩证地看这个问题。当年中国不也是有四五十家期货交易所吗,最后都被合并或是关停了。最后只剩下三家期货交易所。至于碳交易也可能是如此,现在大家对碳交易还不理解的情况下,如果有一些交易所在研发并推动这个事情未必不好,最后可能就是市场的自然形成,就出现了合并,这是市场的力量。

所以,问题的关键是不需要国家来指定,我反而觉得让市场来选择,市场可能会选择某家期货交易所,或是几家交易所的合并体。

日报:照你这么说,大陆目前企业的减排目标并不明确,而且碳交易产品的产权也不明确,那么企业怎么还会有动力进行这种减排?就你所知,是哪些企业在进行碳减排交易?

李坚明:其实很少。业界有提及,很多是地方交易所跟某企业关系良好,就让它们来帮衬一下。有时是企业有减排的额度,也会主动找上交易所,寻找交易对象。如果说看这些交易的规模,其实很小。这个市场目前是萌芽状态。但是大陆市场可以发展很快。因为一旦有措施出台,会被政府要求配合。所以一旦启动,市场发展就会非常快。现在只是怕还没有出台,所以大家还是观望。

日报:有人建议说可以在两岸四地联合建立一个交易平台,你是如何看这个问题的?

李坚明:我觉得未来是可以往这个方向做一些思考。的确,将来两岸四地做一个碳交易的平台,规模也是足够的。当这个机制建立后,韩国、日本、东南亚也可能会加入,因为这个系统未来自然会吸引这些国家过来,从而推进国际的减碳行动。这种情况是有机会发生的。只是台湾与大陆互动时,可能要小心,因为在台湾内部还有许多关系要理顺,它可能碰到一些问题就会往回缩。所以台湾其实在这方面有点低调,当然这方面的对话也在进行中。

日报:其实我们留意到,港交所在2008年的时候,一直在推动碳金融,你觉得它有优势吗?

黄杰夫:中国各地都有自己的特点。就香港来说,我不好评价优势劣势问题,但是香港的法治基础,透明的交易以及巨大的流动性,这些对于一个交易平台和金融市场都是很重要的。

李坚明:香港的优势是它的金融优势。它本身是一个金融服务发达的地区,而碳交易其实是一种衍生金融产品形态。而你要交易这种商品,必须要思考,你要发展这种交易的活动,还是要做碳的管制。通常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地区要发展碳交易市场,是为了服务于它的碳活动管制。台湾就是一个例子。

日报:到底碳交易市场还能发展多久?有人认为各国并不支持这个交易,还有人认为在2012年之后,如果各国就碳排放的前景与规划没有达成一个一致意见,这个市场可能不再如此受关注。

黄杰夫:不然。其实澳大利亚政府已经宣布要征收碳税了。中国广东等省已经开始碳交易市场设计。美国加州也说要做这样的市场。

任何一个市场的开发都是需要时间的。从欧盟的情况来看,碳交易量从几千万吨发展到60亿吨,也就是过去五年的时间。而且从我们交易所的持仓量来看,已经开始与原油交易打平了。上个月我们曾经创造了单日交易纪录,一天交易了一亿吨。从金额来看,每吨如果有20美元,那么一天就有20亿美元。这还只是三五年的情况,所以这个规模是可观的。

2012年结束之后,并不是碳市场的结束或是欧盟的承诺的结束,而这一期结束,还会有新的一期的计划的开始。我个人认为,甚至像CDM这种机制,可能即使欧盟不在印度与中国延续CDM,还会去其他市场,比如东南亚及非洲做交易。因为欧盟会希望中国由自己来进行碳交易,而不是只做卖方。

日报:你曾经把碳交易与气候恶化比喻成买保险,那么对于企业来说,它买这种保险的效益在哪?

黄杰夫:碳交易可以让企业用一种较低成本来实现避险目标。比如在中国,“十二五”对企业有一个减排要求。如果市场上有一个价格与成本估值,我们的企业就可以在“十二五”规划开始之初,就锁定自己未来的风险。企业可以完全根据价格信号,在开头时间,把未来要做的事情产生的风险进行对冲。假设企业未来可能需要增加碳排放,那么就需要去购买指标,进行风险对冲;如果我的企业未来可能实现碳减排,那么我可能会有富余的指标,企业也可以根据这个情况做相应的操作。

现在的关键是企业需要有这么一个金融市场,来提供这样的对冲工具。有了这个工具,就跟汇率一样。企业生产的洗衣机要卖给美国,对美元汇率就会非常敏感。但是现在美元与人民币无法对冲,NDF没有期货交易量。而假如有这样的金融市场,而且企业的出口量很大,完全可以通过金融市场把未来美元兑人民币的风险进行对冲。现在现状是什么呢?企业可能只能在广交会上订短期订单,不敢订更长的出口,再长,谁知道人民币会升到什么地步?所以如果有这种金融对冲机制,企业就可以接订单。碳交易也是如此,有助于企业以低成本去对冲风险。

责任编辑:翁建平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