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在1913年成立的时候功能只限于为经济活动提供足够的流动性和信用,以及实施银行监管,即保证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健康是美联储的最终目标。直到1929—1933年经济危机之后,美联储开始管理定期储蓄存款利率,并设立了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这时,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成了美联储的职责。 货币政策实际上是一个框架和体系,它包括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货币政策工具、中介目标等等。货币政策的目标是稳定物价,保证就业,促进经济增长。货币政策工具一般包括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操作等三大法宝。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的政策已逐渐被各国放弃了,美联储也基本上不把它当作一项政策工具来使用。1913年美联储创立后,贴现窗口放款曾是帮助成员银行应急和执行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主要是对商业票据进行贴现。通过调整再贴现率,它就能够影响商业银行向美联储借款的成本,从而影响经济中的信贷总量。目前美联储已经不再通过再贴现向银行发放贷款了,而是直接向银行提供贷款。公开市场操作虽然是一个意外的发明,但自它产生之后,便迅速地成为了美联储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相对于货币政策工具的变化而言,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变化要复杂得多,每次中介目标的变化背后都有一个货币金融理论的兴起。即便是货币政策操作手段的变化,在相当程度上也是受制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变化的。货币理论的更迭与货币政策实践的兴衰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在美联储成立后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美国的货币政策框架也一直在随着货币金融理论的变化而不断地演变。 但是美联储成立之后相当一段时间没有明确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直到马丁上台之后,美联储才开始关注货币市场情况。第二任联储主席伯恩斯将货币供应量和联邦基金利率并举,执行新的货币政策。沃尔克在1979—1981年中进行严厉的收紧以降低通胀;其后使用稳定的低通胀政策。格林斯潘继任美联储主席后,并没有及时对美国货币政策框架进行调整,而是延续着沃尔克时代以货币数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操作体系。但是后期他发现货币主义的学说在货币政策的实践方面很难取得成功。于是,在1993年,他放弃了执行了十多年的以货币主义为理论基础的货币政策操作体系,转而力求实行中性的货币政策。美国的货币政策又回到了以联邦基金利率作为中介目标的新的货币政策体系。 这种中性的货币政策是以泰勒规则为理论基础的,实行以实际利率为中介目标。格林斯潘在当时的国会听证上指出,美联储将放弃以供应量的增减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做法,将调控实际利率作为经济调控的主要手段。实际利率是指名义利率减去公众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之差。而所谓“中性化”政策是货币政策根据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灵活调整利率,使利率水平保持中性,对经济既不起刺激作用,也不起抑制作用.从而使经济以其自身的潜能在低通货膨胀条件下持续稳定地增长。这也就是泰勒规则的政策含义。从1994年以来,美联储开始公布联邦基金目标利率,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政策工具,及时调整利率目标。这种政策在上世纪90年代成功地对美国实施了宏观调控。伯南克就任美联储主席时对格林斯潘的货币政策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这是最佳的货币政策,表示他将继续维持格林斯潘政策的连续性。 Taylor规则 事实上,“Taylor规则”对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已经成为美联储在执行货币政策时的重要参考。我们看看John Taylor(1993)中的“Taylor法则”的一个简单形式: r=ρ+0.5(ρ-2)-0.5y+2 泰勒认为短期利率是产出缺口和通胀目标偏离的线性函数。r是联邦基金利率,ρ是年化通货膨胀率,y是实际产出对潜在产出偏离的百分比。 泰勒通过对美国以及英国、加拿大等国的货币政策情况的细致研究,发现在各种影响物价水平和经济增长率的因素中,真实利率是唯一能够与物价和经济增长保持长期稳定关系的变量。有鉴于此,他认为,调整真实利率,应当成为货币当局的主要操作方式。 泰勒规则可以从一个理想化的状态开始描述。假定经济中存在着一个“真实”的均衡联邦基金利率,在该利率水平上,就业率和物价均保持在由其自然法则决定的合理水平上。其中,均衡利率指的是名义利率减去预期通货膨胀率。应该强调的是,泰勒规则中的通货膨胀率并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物价指数的上涨率,而是由泰勒自己定义的购买力的增长率;该购买力的增长率不仅与市场物价上涨率有关,而且与社会持有的金融资产的财富效应有关。根据泰勒的研究,在美国,该真实均衡利率约为2%。 通货膨胀率以消费者价格指数来表示,如果充分就业水平以5%的失业率来表示,那么一国产出缺口可由实际失业率减去5个百分点得出。 r=ρ+0.5(ρ-2)-0.5(u-5)+2 当然,表达式计算的结果并不是一国中央银行或者货币当局应制定的目标利率水平,而是为了预期一国货币政策决策倾向:如果计算结果为正数(或很大),则应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如果计算结果为负数(或很小),则应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紧缩性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提高或降低利率水平来释放货币政策信号的。 在此分析一下具体含义: (1)如果通货膨胀等于目标通货膨胀(按2%计算),失业率等于自然率(按5%计算),那么中央银行应该将名义利率设为它的目标值2%加上通货膨胀率 。 (2)如果通货膨胀高于目标值,那么中央银行应该将名义利率设定为高过2%。更高的通货膨胀率将导致失业增加,失业增加将反过来导致通货膨胀下降,系数0.5表示央行对失业和通货膨胀关心程度。 (3)如果失业率高于自然率,央行应该降低名义利率,名义利率下降将导致失业率下降,第二个系数0.5反映央行对失业的关心程度,第二个系数越高,央行就越会偏离通货膨胀目标来保证失业率在自然率附近。 根据泰勒的研究,美联储如果遵循这样的规则行事,就会使经济运行保持在一个稳定且持续增长的理想状态上。格林斯潘1993年和1994年的两次关于货币政策的调整,都是以“泰勒规则”为理论基础的。泰勒规则描述了短期利率如何针对通胀率和产出变化调整的准则,其从形式上看来非常简单,但对后来的货币政策规则研究具有深远的影响。泰勒规则启发了货币政策的前瞻性。如果中央银行采用泰勒规则,货币政策的抉择实际上就具有了一种预承诺机制,从而可以解决货币政策决策的时间不一致问题。 美国货币政策实例 2004年6月30日,美联储完成了进入21世纪后的第一次加息,联邦基金目标利率提高了25个基点,当时的美元指数是88.80。随后的两年美联储不断进行加息,直到2006年6月30日。通过这17次加息,美国的联邦基金目标利率已经提高到5.25%。最后一次加息后,联储强调要关注通胀。从上次加息到现在已经历时5年,美国下次加息是在什么时候?给我们提出一个疑问。由于美联储利率政策的调整将导致美国国内资本市场及全球外汇市场发生较大的变化,并对其他国家的货币政策乃至宏观经济政策产生影响,所以美联储的每次加息都能引起全世界范围内的关注。 货币政策的目标是稳定物价,保证就业。暂且不考虑加息的背景,仅考虑加息之后的结果。对2004年6月30日到2006年6月30日持续两年17次的加息情况进行考察,2002年7月—2004年6月之间的失业率一度达到6.3。通过多次加息后,2004年7月—2006年6月失业率趋于下降,降到4.6的水平。最后一次加息持续到2007年的9月18日,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美联储调整货币政策方向开始降息。 为了刺激美国就业和经济复苏,美联储将联邦基金目标利率定为0—0.25,这一极低的利率一直维持至今。8月9日,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宣布,将维持0—0.25的现行联邦基金利率到2013年中,这就意味着在未来的两年,美国可能一直处于低利率的状态。目前美国经济正在温和复苏,家庭消费和企业投资继续增长,但是就业率居高不下,房地产市场也一直处于疲软状态。8月9日的议息会议声明显示美国经济的增长率明显低于预期,美联储预计经济前景有下滑风险,未来经济的复苏将更为缓慢,就业增长将颇为疲软,这是美联储2011年以来第三次称经济增速慢于预期,目前美联储正在讨论其他的政策工具。虽然FOMC在声明中未暗示将启动QE3,但目前的情景使市场对于QE3的预期逐步增强。 责任编辑:翁建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