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国际黄金现货价格再度强势上涨,最高触及1794.50美元/盎司,向8月11日创下的1814美元的历史纪录发起冲击。 如此高峰,你还敢爬吗?所谓“乱世黄金”,梳理黄金暴涨暴跌的历史可以发现,黄金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布雷顿森林体系于70年代初崩溃,黄金结束35美元/盎司的历史)至今大致共经历过5次大跌,分别发生在:1979~1982年的经济危机期间及此后;1987年美国股灾后;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后;2000年美国网络股泡沫破灭后;2008年3月美第一轮次贷危机集中爆发后。这5次均发生在金融或经济危机之后,皆与危机表现缓解、经济复苏或美元、股市再度走强有关。 炒金如何赚钱专家免费指导银行黄金白银TD开户指南银行黄金白银模拟交易软件集金号桌面行情报价工具那么,现在黄金会否再次遭遇冲顶后的回落,几十年过去,历史教训有多少可堪借鉴之处?为此,专访了在国际黄金交易中占有较大份额的南非标准银行商品交易策略部负责人Walter de Wet。 金价目前大涨与QE3有关 黄金对什么宏观指标的敏感度最强?是不是美元,并与之呈反向相关关系?历史上,2008年3月时,黄金曾从1000多美金一路暴跌到10月的600美金,起因与美元走强有关,这一情景会否在未来随着美元走强的可能而再次重现?现在黄金价格上涨是否已对美国推出QE3的可能性有所反映? 市场上有诸多影响黄金走势的宏观因素。从长期来看,我们相信主要影响黄金走势的是处于低位的实际利率和全球流动性的增加(比如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扩大和政府借款的增加)。我们认为这是影响金价的因素。 短期来看,比如单日或者单周来讲,美元等因素就比较重要(2008年的情况就是如此),但从长期来看,我们并不认为美元是重要的影响因素。通过观察过去美元和金价的走势就能看出来。 另外,我们认为现在金价的飙升与美国推出QE3可能性的增大是有一定关系的。 2007年10月,投行贝尔斯登倒闭后,次贷危机第一次集中爆发,此后黄金曾有过一段大涨,但随着危机蔓延,投资者对全球经济衰退越发担忧,黄金、原油等大宗商品皆出现趋势性回落;相似地,1987年10月美国发生股灾时,黄金价格也并未出现多大涨幅。是否可以这样说,在危机发生初期,黄金价格往往在避险需求上升时会一路走高,随后伴随着危机蔓延,需求减弱,黄金作为商品的属性体现出来,从而跟随其他大宗商品走弱。也就是说,危机来临时,黄金价格可能并非一定能保持较高的水平?黄金暴跌的历史是否能为当前市场所借鉴? 是的,黄金不一定在危机的时候都能保持高位。在我们看来,最关键的因素还是流动性。然而,当前的黄金市场与1987年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主要是现在散户投资者可以通过黄金ETF更容易地参与黄金市场了。所以,我认为目前的情况和1987年没有可比性。 正如刚才所说,全球流动性是影响黄金走势的关键因素。只要金融系统中存在流动性,货币市场(和银行间借贷)仍然正常运转,金融系统的流动性就将支撑金价。我认为,2008年造成金价狂跌的主要原因是整个货币市场的崩溃、流动性的匮乏和美元走强。因为人们对流行性的渴求,金价出现了大幅下跌。但是,一旦央行在2008年晚期开始改善流动性,黄金价格很快出现了回升。 1800美元不一定有泡沫 8月以来,受欧美债务危机和经济数据表现低迷的冲击,国际现货黄金价格一路上涨,从1600多美元一直冲到1800美元,涨幅高达10%,涨势如此迅猛,历史上罕见,你认为原因是什么,当前是否有“泡沫”风险? 是的,金价一般不会在短期内上涨10%。不过尽管这样的涨幅很少见,但从2008年以来我们也见过类似的情况。黄金交易有时候的确是技术型的操作,而不能真实反映其作为一种贵金属的价值。从基本面来看,我们认为1800美元的金价并不一定有泡沫。事实上,考虑到第四季度通常是黄金珠宝需求旺季,我们认为金价上涨后的回调将受到一定的支撑,我们在8月初看到的情况正是如此。 假如认为现在金价过高的话,是否意味着后期有较大的下跌风险;还是说金价虽高,但可在一个较高的位置上维持住其价格,从而具有较高的安全边际? 下跌风险必然是存在的。此前我们也看到金价下挫200美元。所以金价下跌是完全可能的。但是我们仍然相信金价总体趋势将更高,只要全球流动性继续增长,同时实际利率仍然维持低位。 黄金并非良好的保值资产 总体来看,黄金作为避险资产、保值资产(对抗通胀)和投资品,哪个属性更为本质,更可靠? 我们认为黄金更多的是作为货币进行交易的,因此它同时具备上述三种属性。但我们并不认为黄金是对抗通胀的好手段。按实值计算,黄金价格现在还低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价格水平。 能否总结一下,对投资者而言,目前投资黄金的时机是否合适? 这个问题的答案取决于个人的财务状况、持有的其他投资和对风险的偏好。因此,这个答案是因人而异的。 责任编辑:伍宝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