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1月28日 星期四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快讯要闻

对外投资境外突发事件增45% 央企听讲风险防控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11-08-29 09:21:27 来源:经济观察报

难得一见,央企的老总们聚得如此齐全。

当前利比亚的动荡时局,无疑为步伐不断加快的中国企业“走出去”进程敲响了警钟。8月中下旬,在商务部和国资委为规范中央企企“走出去”,联合签署《协作备忘录》的前一周,中国商务部、外交部、安全部和国资委四部门在油城大庆开设了为期两天的讲堂,培训内容是“企业境外风险防控”。

“主讲教师”合作司副司长郑超说:“平日能把这些老总聚起来真是不容易,可见大家对此问题的关注和重视。”

疑惑

在座的“学生”基本都是第一批走出国门,去看外面世界的企业负责人,十几年的积累,他们有自己的经验,但是面对新的变化,同样有很多疑惑。

随着中国“走出去”的企业越来越多,外面的世界对中国的态度,中国企业和中国人的态度,也正在发生着变化。

中国企业已经从一个不引人注目的角色逐渐成为跨国投资的不可忽视的力量。

郑超说:“这就使得中国员工的安全风险加大很多,在某些高风险国家中国人已成为有目的有策划的袭击目标。”

商务部的一组数据显示:2011年上半年共发生对外投资合作境外安全突发事件65起,同比增长45%。“中国在短时间内高速发展,企业纷纷走出国门,这个过程中无疑跟当地的企业,西方企业形成了竞争,这些人都会对你产生戒备的心理。”国家电网的一位负责人说:“我们的感觉,现在竞争越来越厉害,当地人会感觉你占他们的市场份额大了,很反感。”

国家电网的一位负责人介绍:一些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投资非常有戒心,一直在宣传欢迎你,去考察也很热情,但实际上他往往还是借助国家安全、保护就业、产业发展等等名义从严审查,甚至将经济问题政治化。

这种现象也正在延伸到部分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周边的邻国。他们有一种复杂的心态,他也通过这些去延伸,也是心存疑虑,也是对于你走出去设一些障碍。

与前些年不同,有的国家态度变化很大。首先就是用签证来限制你,每个员工只给三个月的签证,需要一次次地去签。一个工程项目,通常要3~5年,这是个大问题。

“这些国家政府,一边要限制,一边也要疏导。比如印度考虑到三建(建设项目分一、二、三级)在印度的项目比较多,而且做得比较好,反而给了我们近500个工作签证(很多都只给三个月的商务签,需要一次次续签)。”一位建筑企业负责人表示。

其他方面限制也越来越多,例如合同里面会规定采购他们的原材料,采购的份额多少,指定分销商,还有用多少比例的本地工人等等。

“现在争取项目的竞争真的越来越激烈,要么拿不到,要么不赚钱。”中国冶金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一位负责人说。

“关键是一些西方国家不希望我们发展太快。这些年来打官司,争取项目,背后都有美国的因素。”他说。

诉求

培训班上,这些央企的老板们说出了自己的诉求,以期待风险加大的同时,相关部门能给予一定的支持。

中石化的一位负责人谈道,在海外投资过程中,如果中国企业不是单一在那边投资,而是把所有在海外投资的项目联合起来,作为一个政府项目整体推出去,获取资源的优势就会显现。

他举例说,我们现在投资的一般是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它在农业、能源、电力、交通方方面面都需要基础设施建设,如果我们能够统筹协调起来,统一规划整体投资的大项目,对于我们争取某一方面的项目就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在价格上,在投资的条款上,在法律、税务的一些条款上都能得到更优惠的条件。竞争力会增强,整体融资也会容易得多。

交流中大家还一致强调了信息的重要性。

中国交通建设集团在利比亚事件中的撤离是比较成功的,“我们这次就是因为提前几天知道了消息,早做了准备,所以避免了被动。当时粮食储备,深挖沟,营地防范,组织得比较成功,都是因为有宝贵十天时间,我们同时做了相应部署,所以到危机时刻没有那么被动,相对来说争取了主动。”该集团的一位负责人说。

他补充:“所以信息渠道务必非常畅通。如果政府给我们提供有效的信息,包括驻外使领馆,我们在当地建立良好的关系,做到提前预警、提前准备,是非常重要的。”“另外,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也很重要,特别是在一些突发情况发生之前,肯定有一些预兆,如果兄弟企业之间互通有无,这对避免境外风险还是有很大的作用,有时候一两天时间就能解决很多问题。”中国中化集团的负责人说。

对平日忙碌的央企老总们来说,最奢侈的就是时间。但是对于这个培训班,他们却一致认为很有必要,而且需要不同层面的企业负责人来学习,这次是管理层的,下次就应该是执行层面的,还有直接在海外的项目经理。

责任编辑:翁建平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