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央行不断缩紧银根的宏观背景下,当下的民间借贷不论是规模还是利率都几近“疯狂”。以往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民间借贷规模汹涌。但现在,经济落后的地方也开始疯狂放贷。放贷现象也大规模入侵资本市场,截至8月31日,64家上市公司的170亿委托贷款大多流向了支撑着中国经济最基础根基的中小制造企业。 在这场“全民放贷”运动中,大量的公司和个人赚取了远超做实业利润的快钱,但是,没有实体经济支撑的高利息是击鼓传花的游戏,一旦最后一棒逃离了,整个游戏就会结束崩盘。 银行也难以置身事外,据报道,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曾表示,目前沿海地区约有3万亿元的银行贷款流入民间借贷市场。 市民案例 “亲戚朋友都这样理财” 全女士(河南信阳 市民):我把下岗买断工龄的全部储蓄30万元存入到当地一家小担保公司,每三个月返还13500元的利息(记者注:以此计算,年利率高达18%)。很多亲戚和朋友也都选择了这种理财方式。其实,把钱放到担保公司还是很安全的,这家担保公司的职员是熟人也是从银行出来的,一旦资金有风险,可以第一时间把钱抽出。 “民间信用体系已成熟” 周小姐(北京 从事演艺行业):最近,刚和几个浙江老板凑钱放了一个项目,年利率有13%。浙江那里民间借贷太火了,几个人坐在一起一商量,几个亿的资金就筹集到了。别人是看在朋友的面子上给我入了一小股,要是多投一些就赚大了。浙江民间金融都火了这么多年了,他们有一套成熟的信用体系,应该没什么风险。 “后悔没把钱交担保公司” 涂先生(北京 市民):我最近手里正有一些闲置资金没有地方投,最后买了一些自己公司的股票。我外甥女在担保公司工作,她说只要我把两百万放到她们公司,一年能返我三十六万的利息。钱放在她那里我还有什么不放心的,都是自己人,并且利息还这么高,白白损失了这么好的赚钱机会。 专家观点 民间借贷或引发中国式次贷危机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目前民间借贷正呈现三大新特征:一是范围广,从两年前的江浙沿海扩展到内陆地区,从制造业领域扩展至商贸流通甚至普通家庭。二是利息高,有的民间拆借年息已超过100%。三是参与者众,甚至有银行资金也充当了民间拆借的“二传手”。 如果钱是从银行流入民间借贷,资金链条慢慢越拉越长,而借钱的企业经营出现情况无法偿还,最终会对银行产生冲击,牵连的经济体也会越来越多,从而发生所谓“中国式的次贷危机”,不是没有可能的。 解决股市问题疏导“全民放贷” 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教授王勇:要预防民间借贷有可能爆发的危机,纯粹打压不是办法,只有通过一些方式疏导,才能有效地刹住“全民放贷”这股风潮。 首先,下大力气解决股市问题,让投资者能够感受到财富效应,这就能吸引投资者把闲散资金投入正规的金融产品;其次,要加快中小企业资产证券化过程,让中小企业能以较低的成本获取贷款支持。 业内声音 “取之于银行用之于银行” 曹女士(某大型担保公司职员):今年我们业绩做得非常好,上半年的收入就已经接近去年全年的了。目前媒体报道高利息民间借贷如猛虎下山的言论是“言过其实”,因为民间借贷从古至今都是有风险的,关键就看你如何把控了。我们公司放款的原则是救急不救穷。只做短期贷款最多三个月,一年期的贷款我们是不做的。另外,对于一些高风险行业例如房地产等我们也不会放款。 其实担保公司的资金来源多数还是银行授信。由于今年银行贷款收紧提高了利率,担保公司自然也是水涨船高,前一段时间月利还是4个点,现在已经是4.5个点,若项目风险大的话,利率要到5个点。 企业为什么会不惜支付高利率向担保公司借钱,说白了还是为了银行贷款。很多企业是借了银行的钱快到期了还不上,担心影响银行对企业的资质评定和接下来的放款计划,这时候企业再也顾及不了资金成本到处去拆借,一旦还上了银行贷款,银行继续合作,企业很快就能还清高利息的民间贷款。也有的企业真的是受到银行贷款收缩的影响,不借钱企业只能破产,只得借高利息拆东墙补西墙。 “银行利润高到不好意思” 浙江当地某城商行负责人:我们赚取了高额的利润,都感到不好意思。因为提高利率水平,银行的利润提升了。但是,这将直接导致实体经营的微薄利润难以承担贷款利率水平。若利率长期维持在高位,接下来贷款就有出现大面积坏账的可能。 由于利率管制导致的信贷市场产生了套利空间,部分银行资金为了追逐高额收益,正采取各种方法,或明或暗地流入民间资本市场。正规金融市场和非正规金融市场的连带效应正在增强,民间资本市场的波动必将使正规金融体系受到冲击。 我们也在严防银行员工与民间金融机构勾结,把贷款放给这些机构,再由这些机构倒手为高利息民间借贷,这将使得银行体系实际承担的金融风险远大于账面情况。银行员工当高利贷掮客,因为资金链断裂而出现离职、逃跑甚至跳楼等情况屡屡出现,今年7月份,银监会就要求银行自查银行高管与融资性担保公司的违规合作。这主要体现在银行高管或其亲戚开办担保公司,以及银行为担保公司进行利益输送等。
责任编辑:翁建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