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外储以3万多亿美元冠居全球,但黄金储备只有1000余吨,仅为美国的1/8,在世界排名第六,在外汇占比中只有1.6%。各国央行都在增持黄金储备,但中国尚未有迹象,那么中国是否也应增持?时机如何把握? 世界各国央行 逐渐提高黄金储备 作为特殊的贵金属,黄金目前依然是世界各国所青睐的主要国际储备。当今黄金仍作为一种公认的金融资产活跃在金融投资领域,充当国家或个人的储备资产,仍然是国际上可以接受的继美元、欧元、英镑、日元之后的第五大硬通货。此次金融危机中,黄金的货币属性得以凸显。黄金作为储备资产在经济平稳时期具有非货币化的特点,但是在经济衰退、危机和战争时期具有硬通货的货币化特征。 世界黄金协会8月份报告公布了全球15大黄金持有者,中国以1161.6吨黄金持有量位居第七,价值约合676.5亿美元,占外汇储备比例的1.6%。在上榜的国家中,中国黄金持有量占外汇储备比例最低,而葡萄牙、德国和意大利的黄金持有量占外汇储备比例分别高达84.8%、71.4%和71.2%。 事实上,当前黄金价格已经不再是纯粹的投资品,黄金价格已经成国际经济与政治的博弈,其中牵扯到美元、欧元的货币地位,也关系到相当多国家一揽子货币的政策取向。很明显,黄金已经成为了很多政府抵御通胀的工具,在标准普尔给美国主权信用降级之前,由于欧美债务危机的影响,对美元和欧元信心的下降,导致世界各国央行已开始逐渐提高黄金储备。在美元逐渐贬值的现实面前,为分散外汇储备,减轻对美元和其他货币的依赖,全球各大央行买入黄金已成为趋势,2010年首次出现央行对黄金的净买入现象,各国央行累计买入了73吨黄金。各国在过去20年大力抛售黄金后,2010年成为黄金净买入方,为的就是实现外汇储备的多元化,减轻对美元的过分依赖。 世界黄金协会的数据显示,今年各国政府黄金净购买量已达到203.5吨,几乎是去年的3倍。根据世界黄金协会的统计数据,一季度,由于墨西哥央行大幅增持,全球央行黄金购买量达到122.9吨。二季度,全球央行购买黄金69.4吨,超过去年同期近4倍。世界黄金协会表示,近几年发展中国家黄金净购买量一直呈上升趋势,其部分原因在于对外汇市场波动的担忧促使他们将资产多元化,而这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更刺激发展中国家央行增持黄金。 随着各国逐渐将储备资产多元化,央行黄金购买量将继续增长。这说明各国越来越把黄金视作防范纸币贬值、全球经济动荡的工具。而中国目前外汇储备仍冠居全球,但黄金储备远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中国应把握时机 调整黄金储备 美国作为经济第一大国,拥有8133.5吨黄金储备,德国为3421.吨,而GDP不到2万亿美元的意大利也拥有2451.8吨的黄金储备。从比例上看,美国、德国等国的黄金储备占外汇储备的比例均在70%以上,而我国的黄金储备占比不到2%。我国的黄金储备应与我国的经济地位相适应、相匹配。 近年来,随着美元的一路贬值,中国庞大外汇储备的缩水风险如何防范,调整储备资产结构、提高黄金和非美元资产所占比重的问题日益引人瞩目,黄金的光芒尤其摄人眼目。那么,中国黄金储备调整该着眼于什么? 我认为,中国应该充分利用黄金的双重属性,动态地、持续地、有步骤低调地增加黄金储备在外汇结构中的比例,优化国际储备结构,增加金融体系抗风险能力。 增加黄金储备的战略意义在于可以缓解外汇储备风险,我国外汇储备已超过3万亿美元,其中70%是美元资产,现行的外汇储备结构使我国国民财富的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他国,如果美元继续贬值,势必会造成我国外汇储备的大幅缩水。适时将我国的部分外汇储备转换成黄金储备,美元贬值,黄金升值,可以对冲我国美元资产贬值的损失,缓解外汇储备风险,维护国民财富安全。 可惜的是,2003年国内有关部门和专家曾提出要大幅度增加黄金储备,但最后没有变成现实,错过了低价建立黄金储备的最佳时机。近一段时期以来,随着黄金价格持续上涨,势必会增加我国增储黄金的成本和难度,可以等待黄金价格回调的时候买入。 就我国而言,应积极增储矿产资源性黄金和商品性黄金,并通过一定的机制转化为金融性黄金,为继续优化我国外汇储备结构,缓解外汇储备风险,从较长时期来看,中国更有必要增持黄金,直至与中国GDP世界排名相当,也许是比较恰当的数量。在中长期内增持黄金,提高黄金占外汇储备比例,对中国来说是适当的。 此外,通过完善黄金法律法规,鼓励产品创新,促进黄金市场发展,实现更加广义的黄金储备。还可通过民间藏金与国家黄金储备的共同实施,增加国家抵抗风险和突发事件的能力。
责任编辑:翁建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