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湖南省农科院对外宣布: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指导的超级稻第三期目标亩产900公斤高产攻关获得成功,其隆回县百亩试验田亩产达到926.6公斤。该消息一时间引发广泛关注,人们在惊服于袁院士的成就之时,也有部分人士开始担忧我国的土地政策是否会因此松动。 事实上,中国粮食安全的严峻形势从未缓解。继大豆之后,玉米也沦为净进口品种,且中国对外依赖程度越来越大。仅今年7月,中国一次性向美国订购了53.34万吨玉米,这超过美国政府方面预估的今年中国从美国方面进口玉米总量。 “中国粮食需求量还会不断增加,这就必须在保住已有耕地面积的基础上,依靠技术不断提升单产,才能尽量满足国内需求。”国内知名农业专家昨日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影响 大面积推广仍有难度 专家认为,袁隆平超级稻首次突破900公斤/亩,从技术层次而言,对提升我国粮食安全底线有着重要的意义,但要大面积推广仍有难度。 农业部验收专家组组长、中国水稻所所长程式坦言,该品种水稻目前只能在得到验收的湖南境内推广,由于全国水土、气候差异较大,因此大面积推广还有相当的难度。“这个品种要在全国推广,还要经过国家的审定,它还要一个实验过程。” “这是一个试验结果,要真正全面推广,需要很多配套条件,比如土地、肥料等,都有严格标准,普通农民不可能投入这么大,一般农田也不具备这些条件,所以要大面积推广不太现实。”著名三农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风田对南方日报记者表示。 郑教授还以高铁为例,“高铁要跑那么快,需要重新铺设铁轨,并不是在原来的轨道上行驶;同样,要达到或接近超级稻的单产水平,必须要在土地改良方面进行巨大投入,这个目前还比较难实现。” “超级稻主要适宜种植在南方地区”,东方艾格农业分析师马文峰表示,从全国范围来看,水稻平均单产还远远低于900公斤/亩。根据他提供的数据,去年我国水稻平均单产仅为439公斤/亩。 展望 粮食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虽然我国粮食单产技术有新的突破,但是粮食安全压力仍然很大,18亿亩的耕地底线必须继续保持。”马文峰指出。 事实上,近些年来,随着全球极端天气频发所导致的自然灾害增多,以及更多的粮食被用于生物能源开发,如同全球一样,中国粮食安全形势不仅没有缓解,反而趋于严峻。 美国农业部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预计2011年中国将进口5800万吨大豆,同比增长5.5%,其中从美国进口2500万吨大豆,比目前美官方预测高出100万吨。2012年度中国将从美国进口2700万吨大豆,高于超过了美国目前预计的产量增幅。 继大豆之后,中国对玉米的需求也越来越依赖从美国进口。仅今年7月份中国一次性向美国订购了53.34万吨玉米,这甚至超过美国政府方面预估的今年中国从美国方面进口玉米总量。有专家预测,今年中国从美国将采购500万吨以上的玉米,中国玉米缺口不断加大的现实将维持相当长的时期。 从中长期来看,我国粮食供给状况也不容乐观。2010年9月,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国家粮食安全工作情况的报告时表示,当前中国粮食安全面临五大问题,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是,粮食产需缺口扩大,预测2020年,中国粮食需求总量11450亿斤。按照粮食自给率95%测算,2020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需要达到10800亿斤以上。显然,中国粮食实际需求与粮食产出存在着较大差距。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虽然中国一直宣称要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但近年来房地产开发、城市建设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消耗了大量土地,耕地面积被占用屡禁不止。同时,农业生产消耗了国内用水量的70%左右,许多灌溉系统60%以上的水被浪费。而在华北平原,地下水资源已遭到严重损毁。 此外,由于受干旱、洪涝自然灾害的影响,今年中国产粮区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有所下降,预计播种面积较2010年实际面积减少超过1个百分点。 应对??加大对高产良田补贴 如何切实保障粮食安全,是摆在中国面前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课题。 袁隆平表示,良种、良法、良田是保证水稻高产的三个基本条件,良种是核心,好的栽培技术是手段,良田是基础。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副主任马国辉也称,当前国家下大力气来确保18亿亩耕地的红线,在我国现有耕地增量有限的情况下,提高水稻单产是保证我国粮食安全非常重要的一条途径。同时也为保证我国粮食安全进行了具有重大意义的探索。 “我们不得不接受耕地面积正在减少的事实,但在努力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同时,应当加大对高产良田的补贴额度。”郑风田认为,要提高粮食单产主要靠良田单产,因为良田具备高产基础,只要农民加大投入,精耕细作,一定能使产量上一个新台阶。 郑风田还对目前的补贴模式存在异议,目前我国以农田为补贴对象,而不是补给种植者,这样农田承包者可能会拿两份收入,一份是在外打工工资,一份是国家农田补贴金。“要把钱补贴给种植者,只有真正提高他们的收入,才能提高种植积极性,才能保障粮食产量。” 责任编辑:翁建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