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路套保 此前,根据中国证监会推出的《国企期货业务管理办法》,允许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等31家国企在境外开展外盘的套期保值业务。 “31家之后,现在再没有新的企业获批。”胡俞越表示,那些没有获得境外套期保值牌照的企业虽有庞大的业务量,却无法试水套保。 国资委相关人士在接受财新《新世纪》记者采访时表示: 今年国资委下发了对中央企业衍生品交易临时监管机制的通知,对于以前年度参与衍生品交易但没有资格证的央企,给予事后追认,总共有7、8家央企获得追认,包括用油的航空公司和一些原材料波动比较大的企业。 合法渠道不畅的现实,使得多数企业铤而走险,或通过香港等渠道操作外盘,更有甚者,超越了套保的底线。 “当年中航油新加坡巨亏事件,已超越套期保值,实际做的是石油衍生品期权,风险自然较大。”胡俞越表示,中航油巨亏之后,国企参与境外期货一度偃旗息鼓。但企业自身仍有套保的需求,也有投机的冲动,如果没有正规合法的套保规则、参与途径,企业很难掌控国际市场波动的风险。 国企之外,地下炒外盘的主体多数来自民企。 “外盘套保的市场需求很大,我们接触较多的民企,它们更没有渠道,只能各行其是,比如地下炒金、炒白银,或中转其他途径进行各种交易,风险非常大。”永安期货上海地区总经理沈铭霞表示,如果有合适的外盘投资渠道,对于市场整体参与者的安全性、规范性都有较大帮助。 一位地方国企人士告诉财新《新世纪》记者,虽然他们拥有在境外市场进行期货套保的资格,一直在境外从事套期保值交易,但如果企业要推新的套期保值品种或者需要扩大额度,都需要进行审批。 “我们拿到的是铜套保资格,近几年公司开始铅锌生产,有大量原料需要境外采购,境外保值,但这些新品种始终申请不下来。”前述企业负责人表示,像他们这样困于品种、额度审批问题的同行非常多。 一些企业通过境外子公司,通过现货贸易,现货采购,借此完成套保,但无形中企业成本,及财务风险都有所增加。 “未来如能放行外盘期货套保交易,对我们将是很大的突破,希望尽快实行。”上述企业负责人说。 障碍重重 9月16日举行的中国国际期货峰会上,诸多企业对于参与境外期货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提及参与意向,又表现出谨慎的态度。 旭阳集团曹江浩曾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参与过外盘交易。他表示,之所以选择境外市场,一是欧美目前仍然是不可替代的定价中心;二是欧美市场多数品种的价格连续性、市场流动性要优于国内市场。 不过,他认为,企业参与境外交易,将会面对更为复杂的市场环境,企业、经纪公司及监管层必须做好学习、培训、内控制度等充分的准备工作。 接近监管层的人士介绍,根据以往经验,期货外盘试点需遵从以下流程:监管层召集各路参与者草拟规则;规则出炉后,征求业内意见;各方意见收集完毕,出台修改意见。然后相关部门再出解释意见,最后颁布细则。 细则出台后,符合条件的期货公司根据细则要求递交申请,获得监管层核准后方可开展境外期货交易的试点。 “这些流程下来,一两年的时间可能都不够。”北京一位高管表示。胡俞越亦认为,年内推出的可能性不大。 “民间外汇量比较大,但在参与境外期货交易时,外汇如何使用仍是个问题 。”胡俞越说。 高伟绅律师事务所法律顾问杨铁成表示,此前外管局曾配合国资委,联名下发过文件,对央企境外衍生品交易给予一定外汇额度,同时备案。 但中期公司一位负责人表示,作为第一家在香港设立子公司的期货公司,中期香港可以代理全球投资者参与全球期货市场交易。但因外汇政策等多方面原因,中期香港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北京一位央企负责人表示,“根据以前的规则,我们一般遵从国资委同意、证监会审批,之后到外管局备案,批出额度,即可从事套保交易的程序。”该人士称,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后,企业每年去证监会申报次年原材料产量及外汇量时,均无人理会。 “证监会说,你们这是企业行为,应该找主管部门。我们只管国内证券市场,境外保值我们不管。”按照以前的程序,外汇局只有接到证监会的批文,才能给企业下批额度。证监会甩手不理,令企业无所适从。 “现在大方向确定了,但后面具体事还不知怎么做。按我们估计,2015年也做不成。”该央企负责人表示,外盘开放日程取决于人民币项目开放进程。 前路障碍重重,不过,境外国际商品期货集团却仍然乐观。 CME集团总裁傅品德?基尔(Phupinder Gill)表示,如果中国取消外汇管制,实现人民币的自由流动,届时或将在中国设立清算交易所,满足国内交易需求。 此前的8月底,新加坡交易所的商品期货部总监王成专程来北京,向投资者推介新加坡交易所新产品LME-SGX迷你有色金属产品。境外商品期货交易所对中国投资者的热情可见一斑。 胡俞越认为,不能因企业套保的一时失利而关闭开放之门,“我们的企业总是要走向国际市场。因而不能因噎废食,保护虽必要,开放亦必然。” 责任编辑:伍宝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