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发布的日程表显示,9月份的主要宏观经济数据将于今日公布。届时早已被各家机构争相预测的经济数据将浮出水面,CPI是否会反弹的谜底即将揭晓。此前各大权威机构均预测称9月CPI将依然保持在6%以上的高位。 另外,欧美经济的持续动荡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也已开始显现,因此将于本月18日公布的第三季度GDP数据也值得市场关注。目前,各家研究机构普遍预测三季度GDP增速将下降到9%左右。 9月CPI增速或与8月持平 三季度物价或现拐点 多家机构普遍预计9月份CPI仍将保持在6%以上的高位,三季度经济增速可能出现的回落,市场走势不容乐观。 光大证券(601788,股吧)发表报告称,预计内地9月CPI将与8月的6.2%持平,增幅仍会在紧缩政策调控下继续放缓,PPI下行至5.8%。同时,兴业银行的预测报告在物价数据方面也显示,PPI将连续第2个月回落,CPI则如期反弹至6.3%左右。 与此同时,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预计9月份CPI同比增幅为6.0%左右。报告还指出:应该看到前期对CPI推升作用明显的部分食品价格涨幅开始回落,物价快速上涨的压力已经有所减轻,在继7月物价高点,8月有所回落之后,9月将继续回落,拐点将在三季度形成。 而银河证券公司首席总裁顾问左小蕾此前曾表示,不论是8月的6.2%或7月的6.5%,实质上是属于同一个水平。“这波动只能说是符合正常的经济规律,还说不上是回跌。” 中国国际信息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徐洪才12日在做客中新网财经中心视频访谈时表示,考虑到翘尾因素,预计9月CPI涨幅达6%左右。他指出,随着全球经济下滑,虽然大宗商品价格下调,加之前期宏观调控的效果逐渐显现,但我国CPI总体上还是偏高,今年的通胀目标仍然难以实现,而且可能明年还将保持较高水平。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宏观分析师唐建伟也认为,“考虑到下半年翘尾因素将逐步降低归零,以及地方政府加强对流通环节管理,通过集市与生产基地对接降低食品供应价格,加上近期欧美主权债务危机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调,物价的拐点将在三季度形成。” 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指出:“CPI已经是强弩之末,物价拐点将在10月出现。” 三季度GDP恐将小幅回落 经济增速将进一步放缓 18日将公布的三季度GDP也引发市场广泛预测,中信证券9月29日发布研报称,由于政策保持偏紧态势,企业流动性紧张,加上外围经济出现大幅动荡,大宗商品价格持续回落,企业补库存动力明显降低,故预计三季度GDP增速回落至9.2%,9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约13.3%。 光大证券也认为三季度GDP将小幅回落,认为其同比增速将降至9.1%。而瑞银发布中国经济研究报告显得更加保守,预计中国三季度GDP同比增速将小幅放缓至9%。报告指出,出口和房地产建设活动这两个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因素,已经表现出一定的疲弱信号,预计GDP同比增速将在2011年四季度放缓至8%,并于2012年一季度低于8%。 民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滕泰分析称,随着四季度制造业投资增速缓慢回落,房地产投资增速回落较快,工业生产增速明显回落,GDP增速回落较快。 工银瑞信基金首席经济学家陈超也表示,中国经济仍处于去库存阶段,经济环比增速企稳,同比继续下行,宏观经济从"类滞胀"走向"小衰退"。 招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丁安华则认为,由于持续的紧缩政策和流动性控制,经济增速将会进一步放缓,四季度环比降幅收敛、同比大约9%左右,明年一季度经济延续缓慢下滑走势。 欧债危机对我影响开始显现 部分出口企业生存状况堪忧 交银国际日前发布研报称,欧美国家的经济动荡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可能开始显现,预计9月出口同比增速可能由8月份的24.5%回落至21%。 此前,摩根大通经济学家朱海斌也曾表示,尽管现在中国对出口的依赖比全球金融危机前降低了很多,但明显放缓的欧美经济增长依然会对我国出口等相关行业造成不小的冲击,同时,近期的各项经济指标显示,中国的经济增长已有所放缓。 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也指出,受全球经济负面冲击和国内政策持续收紧等因素的影响,9月份我国宏观经济景气将继续回落,三大需求将呈不同程度的放缓。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由于欧债危机的长期化与发达国家出口支持政策的强化,海外市场很难在短期内明显好转,中国出口可能将回落至较低水平;而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是影响中国出口企业的中长期因素,货币政策在短期内也很难大幅放松,这就意味着国内中低端出口企业的生存状况长期堪忧。 中信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诸建芳对此也持相同看法。他认为,出口方面,虽然新兴市场国家增速相对较高,但由于欧元区经济持续低迷,美国经济复苏依然疲弱,因而难以抵消发达国家经济下滑对国内出口的冲击;在进口方面,国内整体需求仍处于下降通道,企业补库存动力偏弱,预计9月进出口增速将出现回落。 责任编辑:翁建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