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商品的定价机制,就是确定商品进出口贸易的定价模式;而定价权是指企业对其产品或原料的价格制定拥有主动权,若改变其产品定价或原料采购价不会对供需产生过大负面影响。
目前全球期货交易所上市的商品期货主要包括以下三类:一是黄金、白银等金融属性强、避险保值功能强的贵金属;二是以有色金属和原油为代表的工业品,如铜、铝、镍、锌、铅、锡、原油、燃油等;三是农产品,如大豆、玉米、小麦、橡胶、糖、棉花等。就农产品市场而言,对世界粮食饲料、油脂油料和软商品价格产生重要影响的期货交易所,包括芝加哥期货交易所( CBOT)、马来西亚衍生品交易所( BMD)、美国洲际交易所( ICE)等。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这些掌控全球农产品市场定价权的交易所存在着以下共同点: 第一,具有定价权的交易所通常历史悠久。比如,芝加哥期货交易所成立于 1848年,具有现代意义的标准期货合约及保证金制度都源于 CBOT,并且随着大豆相关品种体系(豆油、豆粕等)的完善,以及 1984年大豆期权的推出, CBOT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早也是最大的全球性大豆期货交易中心。全球大豆的生产商、销售商和加工商在长期累积的集聚效应下,形成了某种交易习惯,他们普遍愿意接受 CBOT的大豆报价,将其作为交易的基础参考价格,他们参与芝加哥期货市场大豆远期交割及套期保值的积极性也很高。 第二,具有定价权的期货期权品种交易活跃,交易量庞大。 1996年以来, CBOT大豆期货和期权合约的成交量始终保持稳定上升的趋势, 2010年 CBOT大豆期货和期权合约成交量分别为 3694万手和 1004.6万手,分列美国期货业协会( FIA)公布的世界农产品类衍生品合约交易量排名的第九和第十九位,这说明 CBOT市场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在世界大豆市场发挥着重要作用。大连商品交易所黄大豆 1号合约 2010年的交易总量为 3739.4万手,略高于 CBOT大豆期货合约,排名第八。两家交易所在国际大豆市场定价权方面表现出的差异,主要是由全球大豆产量和加工贸易分布的不同而导致的。 当然,只是生产大国尚不能构成具有定价权的充分条件,在国际市场上,该品种参与国际贸易的程度也至关重要。例如,中国为全球第一大棉花生产国,但基本上所有自产棉均用于国内消费,因此中国棉花价格无法对全球棉价产生重大影响。 综上所述,尽管在食糖上全球最具代表性的期货市场仍为美国 ICE市场,但由于美国食糖产量在全球所占份额相对较小,因此其他主产国和出口国均有自己的内在定价机制。 在全球棕榈油期货市场,马来西亚衍生品交易所( BMD)曾经是影响力最大的市场。在 2005/2006年度之前,马来西亚一直是全球最大的棕榈油生产国,后来逐渐被印度尼西亚赶超, 2005/2006年度印度尼西亚棕榈油产量首次超过马来西亚,达到 1556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 40%。随后印尼产量继续逐年大幅增加,而马来西亚的产量却增长缓慢,始终维持 1500万— 1800万吨的水平, 2010/2011年度印尼产量已接近全球产量的 50%。 棕榈油是 BMD最重要的商品期货品种,目前所交易的棕榈油期货品种包括毛棕榈油和毛棕榈仁油。 1980年 7月,吉隆坡商品交易所 (KLCE)开始营业,上市的首个期货合约就是毛棕榈油期货合约,后因违规被暂停交易,直到 1985年毛棕榈油期货才重新开始交易。 2001年 12月 28日, BMD开始采用电子交易方式进行毛棕榈油期货交易,即我们所熟悉的 BMD毛棕榈油期货合约。由于马来西亚期货市场上的棕榈油期货早已奠定其定价主导地位,因此,即使印尼产量赶上马来西亚产量,也难以撼动 BMD对全球棕榈油定价的主导权。 我国是棕榈油纯进口大国,从 BMD市场价格走势对我国进口到岸价的影响变化,可以观察出 BMD定价权的变化。我们选取 2007年以来我国进口棕榈油的成本数据及 BMD毛棕榈油期货价格数据,对之进行相关性计算,结果显示,从 2007年至 2011年, BMD报价与我国棕榈油进口成本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0.9819、 0.9797、 0.9559、 0.9556和 0.9262,可见两者间相关关系呈逐年减弱的趋势。这也验证了马来西亚在棕榈油产量份额日益下滑之后,正逐步失去其对国际棕榈油价格的绝对主导权。 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是仅有传统交易市场且交易较为活跃,但其国内产量无法支撑其品种定价话语权,这样的市场所发挥的价格发现功能将受到限制;二是某商品本国产量的绝对数值很大,但在全球所占份额逐渐减小,这样的市场价格对全球定价的影响力也会出现减弱迹象。 当然,市场所在国产量所占全球产量份额仅是农产品定价体系中一方面的决定因素,并不代表某品种的价格发现功能完全由最高产量国的市场所决定。除此之外,市场形成时间及知名度、交易机制及合约活跃度、市场所在国生产和消费在全球市场上的占比情况均对定价权产生影响。 不过,近年来印度大豆产量及需求量上升,对大豆定价权的影响力逐渐加大。 2001年至 2010年,印度大豆产量从 500万吨增长至 1000万吨;在产量上升的同时,印度大豆需求量也在上升, 2001年至 2010年印度大豆需求量年均增长 9.9%。在供给及需求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印度在大豆市场定价权中的权重也会有所上升。 责任编辑:翁建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