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期货股票期权专家 >> 传媒专家

卢庆杰:全球衍生品交易所的发展环境分析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11-10-24 10:25:34 来源:期货日报网

衍生品市场由交易所市场及场外市场组成,金融危机后,全球衍生品交易所的发展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技术创新、全球化经营和信息透明已成为各衍生品交易所普遍注重的发展目标。

近年来资本在国际市场上的流动更加频繁,加大了商品市场的波动性。根据国际金融协会的统计,新兴市场国家的资金主要以官方储备的形式流出,投资于发达国家的债券,而流入新兴市场国家的资金主要投资于股权资产。根据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截至2010年12月底,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数量为1.12万亿美元,日本持有量为8823亿美元。金融危机后,由于新兴经济体复苏更快、资本市场的收益率更高,且美国等工业国家实施量化宽松政策使这些国家金融市场的流动性进一步增加,更加剧了资本在国际市场上的流动。

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加快了资金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转移。根据国际金融协会2011年6月1日发表的报告,由于流入中国和巴西的资金在增加,2011年流向新兴市场的私人资本将达1.04万亿美元,2012年达到1.056万亿。中国是新兴市场国家中国际资本净流入最多的国家,约占新兴经济体吸引资本总量的30%,这一比例约是巴西的2倍、印度的3倍。不过,与2010年高达54%的增速相比,新兴市场资本净流入在2011年、2012年明显放缓。报告认为,美联储的两轮量化宽松政策(QE1和QE2)的确是推动国际私人资本在金融危机后向新兴市场快速转移的原因之一。

2010年美国私人资本净流入达1.24万亿美元,超过所有新兴经济体的私人资本净流入,因此,美元汇率的变化导致资金从美国金融市场的出入对新兴市场国家形成较大冲击。2010年全球金融资产规模为200万—250万亿美元,而新兴市场仅占40万亿美元。只要全球金融资产向新兴市场转移1%,就相当于2万亿美元的资本流入。当然,这些资金的流出也同样会对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形成冲击。

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的强劲和资金的流入互为因果、相互促进,推高了资产价格,引发了这些地区的通货膨胀压力。2010年,全球经济增长4.3%,发达国家GDP增长2.5%,发展中国家增长7.2%。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更强劲,通货膨胀压力也更高。在拉丁美洲,通胀率从2009年的6.2%上升到2010年的8.1%,亚洲则从3.6%上升到5.2%。价格的上涨主要是由于食品和能源价格的上涨,由于新兴市场国家食品消费占居民消费的比重更高,因而更容易引起社会问题。
   
     交易所向集团化、全球化的方向发展
   
    交易所的全球化发展与经济的全球化一脉相承。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国际资本、技术和信息的流动,促进了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重新分工及企业跨国并购,进而推动了金融的全球化。25年前,交易所总体上规模还比较小,各交易所仅限于在国内发展。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资源的全球化配置、产品市场的全球化拓展。随着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全球化发展,资源配置和风险管理需要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完成,集团化和全球化也成为交易所发展的必然趋势。

以交易量排名居前的交易所为例,韩国的证券市场已成为充分国际化的开放性经营和投资市场。1998年5月,韩国政府取消了对国外投资者证券投资和证券经营机构的所有限制,韩国市场进入充分自由竞争发展的时代。根据2010年的统计数据,Kospi 200期权合约以35.25亿张的交易量在全球衍生品排名中位列第一,韩国交易所(KRX)以37.49亿张的交易量位列衍生品交易所排名第一位。国际化和透明化是韩国交易所的主要特点,高额的国外投资比重是韩国证券市场的显著特征。KRX已全面实现电算化交易,网上交易系统发达,网上交易金额占成交总额的40%—60%。综合监管系统和电子公告系统可以实现逐笔交易的实时监控,KRX的每笔交易信息均可通过网络查询,市场透明度高。

其他大型交易所的全球化布局也进展迅速。比如,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集团在全球主要金融中心都设有地区总部或办公室,其在1984年与新加坡国际货币交易所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跨交易所期货交易联络网,开启了交易所间的成功合作;2008年,与迪拜商品交易所(DME)进行产品结盟;2010年,CME集团位于伦敦的欧洲清算业务获金融服务咨询认可。欧洲期货交易所(EUREX)的衍生产品交易是在一个交易与清算兼容的全自动电子平台上进行的,通过全球700多个接口连接全球市场参与者。2007年12月20日,EUREX完成了对国际证券交易所(ISE) 的收购,除运营全电子化衍生品交易平台外,EUREX还提供自动化、整体化的清算服务。2006年6月,纽约证券交易所将泛欧交易所收入旗下,正式合并成为纽约—泛欧交易所集团。此外,ICE集团、Nasdaq OMX集团、CBOE控股集团、BM&Fbovespa等国际著名交易所,均以集团化整合相关交易所的优势,实现了更优化的资源配置,获得了更高的市场地位和更稳健的发展。

当前全球经济发展仍不稳定,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缓慢,不断出现债务、货币、银行等问题。为了走出衰退,发达国家运用货币及金融市场等优势地位,运用量化宽松等政策转嫁危机;新兴经济体虽然经济增长比较稳定,但受到热钱冲击,货币升值和通货膨胀压力加大。这些问题不可能通过一国的政策加以解决,需要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协调、平衡发展和合理的资源配置来解决。因此,交易所的集团化和全球化将以不同形式和结构进一步深入发展。
   
    场外交易场内化趋势使交易所面临新的机遇
   
    2010年下半年,场外衍生品(OTC)市场未平仓合约名义本金额增长了3%,截至2010年12月份的数额为601万亿美元。其中,利率衍生品市场未平仓合约名义本金额增长了3%,至465万亿美元,占据77.4%的市场份额。名义本金额的上升主要是由于其他主要货币对美元汇率上升,使得以其他货币计算的衍生品的名义本金额增加。同时,OTC合约的市场价值下降了14%,这主要是由于利率合约的市场价值下降了17%。

金融危机之后,各国对衍生品市场的监管加强,各项监管机制的完善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衍生品市场的运营成本。不过,目前场外交易的场内化趋势明显,因而场内市场的发展面临历史性机遇,当然场外市场交易和清算的场内化也遇到重重阻力。

美国政府认为,虽然多种因素引发了2008年金融危机,但导致金融体系崩溃的最根本原因是华尔街的某些金融机构和华盛顿某些权力机构责任的缺失。为了改变这种无序状态,美国政府出台了《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案》。这部法案涵盖银行业、衍生品市场、证券市场、基金、信用评级机构、信用卡、消费者保护、公司管理等多个领域,该法案无论对大公司还是小公司、国内还是国外金融机构都产生了约束作用。其中,与衍生品市场监管相关的是法案的第七项和第十六项内容,法案授权SEC和CFTC联合监管市场价值近600万亿美元的场外衍生品市场,其中包括掉期交易。目前CFTC监管的期货市场每年的交易额为40万亿美元左右,多德—弗兰克法案的出台,大大扩大了CFTC市场监管的范围,执行场外衍生品市场的监管成为CFTC今后几年的主要任务。

多德—弗兰克法案在监管互换交易方面对CFTC的授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管理互换交易商。对互换交易商的资本金和保证金设定标准;互换交易商必须遵守稳健经营行为准则;互换交易商要及时向监管部门汇报经营情况。(2)增加透明度、改善互换衍生品市场的定价,标准化的衍生品要求在场内进行交易;透明化的交易将增强市场的定价能力,降低交易成本。(3)降低风险。标准化的互换衍生品要进行中央清算,中央清算所承担一方违约风险,多德—弗兰克法案将在互换市场引入中央清算机制。不过,由于这项法案会影响华尔街金融机构在衍生品市场上的盈利,法案的实施受到华尔街和国会共和党的阻挠,在增加预算和人员方面的计划被削减。
   
    技术变革提高交易效率
   
    技术革新大大提高了衍生品市场的效率。以EUREX的交易系统为例,从1998年到2008年,交易所的日均交易量增加了9.3倍,同时期内买卖报单量增加了416.43倍,每一笔交易的处理时间下降了95%。这些变化促进了交易方式和交易策略的改进,进而催生了市场参与者新的商业模式。根据2008年的统计数据,在许多交易所,算法交易的交易量占到总交易量的1/3左右。

根据我们对全球衍生品交易所的经营理念进行的归纳和分析,结果发现,技术创新、全球化经营和信息透明是各衍生品交易所普遍注重的发展方向。

首先,技术创新有利于市场的快速发展,为全球市场投资者提供更快捷、更高效、更有竞争力的投资环境,技术进步是交易所开发市场和市场竞争中关注的重点。其次,交易所应确立全球化的发展视角。随着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全球化,衍生品市场的发展也越来越全球化,交易所要取得竞争地位,就必须要有国际化的视野。最后,交易所要注重公平市场的培育。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能够促进市场的长远平稳健康发展,为投资者提供一个可靠、安全的交易和投资平台是保持市场竞争力的前提条件。因此,交易信息的透明是交易所提高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也是交易所在发展规划中普遍确立的目标。

责任编辑:翁建平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