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1月17日 星期日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商品期货商品期权 >> 能源化工期货

中国甲醇工业现状及“十二五”发展规划解读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11-10-27 10:30:20 来源:期货日报网 作者:中国氮肥工业协会

我国是世界甲醇大国,2010年我国甲醇产能、产量、消费量均居世界第一。

甲醇是重要的基础化工原料和能源替代品。以甲醇为基础的下游产业众多,产品覆盖面广,特别是甲醇制烯烃和甲醇燃料等新兴下游产品应用开发,为甲醇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使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更为重要。

一、我国甲醇工业基本情况

我国甲醇工业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70年代自主开发了合成氨联产甲醇生产工艺,随着90年代精脱硫工艺的成功研发和推广应用,甲醇工业进入以联醇工艺生产为主的第一个快速发展期;“十一五”期间,随着市场需求增加和对新兴下游应用的预期,以及大型甲醇装置设计和制造技术的日臻完善,出现了以单醇工艺生产为主的第二个快速发展期。

“十一五”期间,我国甲醇产业在生产规模、技术水平、管理能力、融资环境、下游应用开发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表现出以下主要特点。

1.产能、产量、表观消费量均大幅增长,但市场价格受到抑制

“十一五”期间,我国甲醇产能、产量有很大增长。据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甲醇专业委员会统计,到2010年底,我国甲醇行业共有企业291家,产能达到3840万吨,比“十一五”初期增长三倍,年均增长率达到32%;2010年产量为1752万吨,比“十一五”初期增长169%,年均增长率约为22%。

到2010年,我国甲醇表观消费量达到了2270万吨,比“十一五”初期增长近两倍,年均增长率为24%。醋酸、甲醛、DMF等传统下游产品有一定幅度的增长,甲醇燃料应用增长幅度较大,甲醇制烯烃在2010年有少量应用。

甲醇市场价格在2008年下半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前处于较高位置,之后国外甲醇大量低价向我国出口,使国内甲醇市场价格急跌,导致市场价格长期与生产成本倒挂,行业亏损严重。2010年以来这种情况有所改观,市场价格企稳回升,部分企业盈利,但仍有部分企业在成本线附近艰难生存。

2010年甲醇行业产能发挥率仅为46%,2011年也仅仅提高到约50%。

2.企业布局向资源地集中

我国甲醇生产企业主要分布在原料资源地和重点消费地区,近年来向原料资源地发展的趋势明显。以煤为原料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山东、河南、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等省;以天然气为原料的企业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其中内蒙古、海南、陕西、重庆产能最大;以焦炉气为原料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山西、河北、内蒙古、山东等省。2010年山东、内蒙古、河南、陕西、山西和河北6省的甲醇产能占到全国总产能的65%。

华东、华中及华南地区为甲醇主要调入地区。

3.原料结构趋向煤的利用

我国是缺油少气、煤炭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因此,甲醇生产以煤为主、天然气为辅的原料路线适合我国国情。“十一五”期间,随着国家原料政策调整和技术进步,新建装置主要以煤为原料,特别是以非无烟煤为原料的装置发展很快;天然气受气源紧张的影响,产能降低;焦炉气制甲醇作为资源综合利用得到重视,产能增加。2010年我国甲醇产能中以煤为原料占66%,以天然气为原料占23%,以焦炉气为原料占11%。

4.企业规模大幅增加,集中度提高

“十一五”期间甲醇产业的特点是:联醇企业甲醇产能伴随着合成氨的发展而增加;大型单醇装置快速发展;装置规模大幅提高。到2010年底已形成神华、兖矿、中海油、内蒙古远兴能源(000683,股吧)等4家百万吨级超大型企业;上海焦化、平煤蓝天、榆林天然气、新奥能源、神木化工、联盟化工、龙宇煤化工等10家50-100万吨级企业;年甲醇产能在30万吨以上的大型企业36家。但企业规模在10万吨以下的小型甲醇企业还有175家,其中大部分是合成氨、炼焦联产甲醇装置。

5.技术水平

近年来,我国成功研发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工艺技术与装备: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技术、粉煤加压气化技术、经济型气流床分级气化技术、甲醇低压合成技术及装置、精脱硫技术;醇烃化技术、醇氨联产技术、新型低温甲醇合成催化剂、超滤甲醇分离技术;甲醇精馏技术以及自动化、信息化管理技术等的开发应用,使甲醇生产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特别是以煤、天然气、焦炉气为原料的甲醇装置的大型化,提升了我国甲醇工业整体水平,部分装置已经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责任编辑:伍宝君
Total:41234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