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康指出,只有适当增加能源税负,才能实现提高能效、发展可再生能源的目标,才能减少对煤炭等化石能源的依赖,才能控制环境污染和减缓气候变化。 在3月5日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指出,2008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比上年下降4.59%,与2007年和2006年单位GDP分别下降3.27%和1.23%相比,这是个令人鼓舞的消息,“十一五”、“节能”的努力终于开始见到比较明显的成效。 不过,在欣喜的同时,我们应当看到,按照“十一五”规划中国应在2010年实现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下降20%,在还有不到2年的时间里,原定目标能否实现?我们是否还需要更强有力的政策和措施? 长久以来,我国一直面临着资源和能源紧缺的压力,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这一矛盾也日益突出。去年夏天,最大的电煤大省山西省发布电力供应“红色”预警,电力缺口突破460万千瓦,而长三角地区等经济发达地区,也都笼罩在缺煤的阴影之下。与此同时,煤炭等化石能源的大量开采和使用引发一系列环境、社会、经济问题;煤炭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所导致的气候变化,更是会给整个人类社会带来长远的负面影响。据绿色和平组织发布的《煤炭的真实成本》报告,仅2007年,我国每使用一吨煤,就要带来150元的环境损失。然而,在现有的价格体系下,这些损失都无法被真实反映。 对整个经济而言,扭曲压低的能源价格绝对不利于经济发展模式向更合理、更可持续的方向转变。低廉的能源价格不仅不能引导节能降耗的努力,更不能纠正能源开发粗放挥霍使用和污染环境的种种弊端。 因此,我们必须尽快把能源税收向上作合理调整,这是与整个能源价格体系改革相配套的一个重大事项。 只有适当增加能源税负,才能实现提高能效、发展可再生能源的目标,才能减少对煤炭等化石能源的依赖,才能控制环境污染和减缓气候变化。如出台资源税、环境税等,据估测煤炭价格至少要上升20%以上才能把气候变化和环境破坏等外在成本反映出来。 事实上,关于能源价格体系的讨论为时已久,与能源税收相关的资源税等方面的研究也已经进行了多年,各方的呼声很高,这从今年“两会”上众多代表的提案中可见一斑。综观当今经济形势,笔者认为,以能源税收为重点的价格体系改革已经呼之欲出,可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对于能源税收调整的时机应给予充分重视。 首先,在世界金融危机冲击影响下,我国物价明显走低,特别是资源能源价格已大幅下降,CPI和PPI涨幅同比已为负数。这为上调煤炭等化石能源的税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时机。其次,目前财政根据结构性减税方针实施增值税转型等减税措施,同时支出将显著扩张,势必造成极大的财政压力。此时开征能源税等,可以合理地增加财政收入,提高财政困难期的承受力。最后,崇尚节约与环保的氛围正在全社会逐步形成,这也为能源税的出台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支持。 从长远来看,世界金融危机迫使我国加快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若不抓住这个难得的时机理顺能源价格、税收体系,我国在接下来的时期里,将被继续锁定在高能耗、高污染、高碳排放的困局中。强化能源税收的作用,理顺煤炭等化石能源的价格体系,是我国实现整个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能源税收的调整,必将给煤炭等化石能源的使用者和整个市场一个清晰的信号:化石能源的“廉价”时代将一去不复返。只有实行合理的能源价格,才能更好地保护全体社会成员所赖以生存的环境和因能源开发使用而利益受损的群体,才能更积极地改善环境与应对气候变化,才能更快地实现节能减排、转变增长方式的宏伟目标,才能更加有力地保障我国经济健康稳定地持续发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