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第二届期货机构投资者年会”在上海举行。本次会议由上海市期货同业公会联合市银行同业公会、证券同业公会、保险同业公会、基金同业公会和上市公司协会等六个本地行业组织共同主办,声势浩大,在全国尚属首次。如此众多的机构投资者云集一堂,不仅体现了上海作为金融机构聚集平台的强大优势,同时也凸显在股指期货推出后,各家金融机构参与衍生品市场、对冲风险的愿望越发强烈。 国内期市机构投资者仅占3% 在海外成熟金融市场,机构投资者一直是稳定市场的主要力量。无论是在证券、期货或是银行间交易、场外市场,机构投资者的一举一动都引人关注。不过,在中国,尤其是在商品市场上,机构投资者的占比却远不容乐观。 中国期货业协会会长刘志超在“第二届期货机构投资者年会上”表示,截至11月7日,我国期货投资者的开户数为130万户左右,其中机构投资者仅为4万户左右,占整个投资者数字的3%。他表示,这种数字远远低于成熟期货市场的比例,从这个角度来说,要想大力发展期货机构投资者,进一步为实体经济和国民经济服务,期货市场“任重而道远”。 刘志超强调,今后一段时间,中国期货市场正处于从量的扩张向质的转变的关键时期。培育和发展机构投资者,既是机构投资者丰富投资组合,规避现货投资风险的内在需要,更是提升市场运行质量,在更高层次上服务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当然,机构投资者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要和整个市场的生产产品创新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和专业服务能力相适应。 事实上,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经济迅速增长,经济总量和贸易总量快速跃升,中国已经成为众多大宗商品生产大国和贸易大国,经济强劲发展带来的强劲需求,也给期货市场注入了强大活力。尤其是金融期货的成功上市,更标志着我国期货市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不过,在令人目眩的飞速发展下,中国期市长期存在的一些瓶颈也逐步显现。“当前我国期货市场正处于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的关键时期,期货市场现存的一些问题还待解决。如部分大宗商品期货品种上市缺失,国际化程度不高,相关配套的政策法规不完善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期货市场功能的发挥。”上期所理事长王立华表示,这些问题的解决依赖于市场产品结构的系列化和多层次化,依赖于一系列市场基础制度的创新,也依赖于市场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和更加的开放化。 尽管目前的市场现状还有待改观,但也正因为如此,期市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存在巨大的空间和潜力。在当天的论坛上,来自上海银监局、保监局、证监局的主要负责人一一亮相,都表明了对未来发展衍生品市场,并充当更主要角色的热切希望。 “目前中国的金融衍生品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品种少,规模小,发展空间巨大。中国银行业是场外衍生品长期的主要机构投资者。”上海银监局副局长蒋明康表示,2008-2010年期间,上海各银行金融衍生品名义本金的成交额从8000亿元快速增长至2万亿元,2011年上半年又增长到2.7万亿元,相信中国的衍生品市场一定会发展得更快。 “到现在为止,保险业的总资产已经突破5.7万亿元人民币。保险业是中国资本市场最大的投资者,我们坚信保险业与证券期货融通合作的平台会更大。”上海保监局副局长李峰表示。 在其他金融机构纷纷表示出对衍生品市场的看好以及计划未来更深度参与的同时,作为期货市场主要管理者的证监局更是早已不遗余力地开始加大宣传,鼓励更多机构投资者入市。 在今年的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和期货监管工作座谈会上,证监会相关负责人就强调了“要创新理念,更加重视培育和发展机构投资者”。同时,证监会还在《关于加强期货投资者教育工作的要求》中明确,“期货投资者教育工作要有效指导期货投资者正确参与套期保值,引导机构投资者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而在本次的会议上,上海证监局局长张宁也在书面致辞中表示,培育和发展期货机构投资者,做好面向机构投资者的投教工作,是监管部门重要的工作要求和工作内容,也是期货市场和其他金融市场相互融合发展的客观需要。“特别是股指期货上市以来,证券、基金、保险等机构投资者参与期货投资的政策规定逐步明确,机构投资者运用期货市场进行风险管理的需求显著增强,需要期货市场各方,特别是期货经营机构不断提高服务机构投资者的能力,全面深入做好期货机构投资者的服务和支持工作。” 机构参与期市不会“一蹴而就” 股指期货的上市不仅使期货市场成交量出现“井喷”式增长,也使基金、证券等机构投资者开始正视期市的对冲风险作用,以及作为理财产品的新价值。 前来参会的汇添富资产管理(香港)有限公司总经理高潮生表示,股指期货从去年4月中旬推出之后已经取得了非常快速的发展,截至目前虽然还没有看到公募基金直接配置股指期货,但是在一些基金专户理财产品中,已经开始投资股指期货了,比如汇添富基金今年就推出了一款此类的理财产品。 对于市场上一直议论的“基金不愿意投资股指期货”的说法,高潮生坦言,业界对股指期货的发展应该有一定宽容度,不要急于求成,刚推出一两年,就希望所有公募基金都投资股指期货,这是不现实的。“美国市场也是股指期货上市五年后才被公募基金大规模接受。只有在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市场涨跌周期之后,投资人尤其是机构投资者,才能真正对自己创造的模型有充足信心,从而付诸实践。因此,基金应用股指期货不能过于冒进,需要比较长的时间让机构投资者建立自己的模型。” 高潮生认为,绝大部分的基金经理是靠自下而上的基本面研究做投资决策,他们的专长是通过读报表、走访上市公司等方式发现那些真正具有投资价值的个股。他分析说,为了减小跟踪误差,未来指数基金参与股指期货将最为积极。 事实上,经过一年多的发展,运行稳健、成交活跃、功能日益发挥的股指期货吸引着越来越多机构投资者的目光。以中信证券、国泰君安证券等为代表的机构,在利用股指期货管理现货头寸风险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同时,还有不少金融机构在利用股指期货进行产品设计,进一步丰富产品线。除了股指期货外,今年9月份,证监会放行基金专户投资商品期货,也为基金等专业机构参与商品期货市场开启了一扇大门。 “股指期货在基金中的应用,可以为基金在运作中解决多个方面的问题。”富国基金总经理窦玉明认为,共同基金利用股指期货,可以把选股能力和择时能力分离开来。统计显示,国内基金公司择股能力总体好于择时能力。利用股指期货减少系统性风险,可以让基金公司更专注于选择优质上市公司。此外,股指期货可以帮助基金经理迅速配置股票,降低市场冲击的影响;应对赎回时,也可以降低减仓对股价的冲击。有了股指期货之后,基金公司可以推出新的保本基金,并推出真正意义上的α基金。 “证监会同意基金专户理财参与商品期货市场,为未来推出商品ETF提供了可能。”国泰基金产品规划部副总监程刚认为,如果能够利用商品市场来做一些商品ETF这样的产品,把期货合约做成ETF在交易所上市,将会把更多的资金引入商品期货市场,有利于做大商品期货。 申银万国证投及金融衍生品总部总经理马龙官则表示,券商自营部门是对股指期货准备最积极的机构之一。尽管目前为止券商专户理财还只能做套期保值,但券商自营的盈利模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们现在可以利用股指期货做三种策略。”马龙官介绍说,第一类是避险的策略,减少市场系统性风险。第二类是仓位的策略,一是通过股指期货多头套保,快速建仓;二是通过股指期货空头缓慢减仓。第三类是开发一些绝对收益的策略,可以分为低频、中频和高频策略。 “风险管理”成机构投资者首要需求 今年以来,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加剧,为世界经济复苏增添了变数,也给包括中国资本市场在内的新兴市场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利用期货市场来进行风险管理成为机构投资者的迫切需求。 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副行长成善栋表示,近10年来,中国的期货交易以年均59%的速度高速增长。2010年,股指期货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机遇。而同年,中国整个人民币利率衍生品也累计成交1.8万亿元,同比增长60%。从上述种种数据来看,国内衍生品市场大幅扩容已成趋势。 成善栋认为,衍生品交易对商业银行来说,有三个“有利于”:有利于整个客户结构的转型、有利于实现业务结构的转型、有利于实现收入结构的升级。 所谓有助于商业银行客户结构的转型,在成善栋看来,就是说整个衍生品市场不仅集聚了大量的资金,而且连接了各种类型的金融市场,是商业银行优质的战略合作伙伴。比如说,衍生品交易为银行带来众多的个人客户;而从业务的结构调整来看,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衍生品交易深化拓展整个综合经营,从传统的存贷业务逐步向证券、期货、外汇、贵金属等不同金融市场迈进。另外,通过衍生品交易,商业银行也可以从中获取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的收入。 事实上,也正是由于对商业银行在衍生品市场中的角色有清晰的认识,近几年,工商银行深度参与国内期市,积极提高对衍生品交易客户的服务质量。 据悉,工行率先开发了完全的电子化期货资金清算平台,为期货交易所和期货公司提供了安全高效的清算存款平台。同时,还为个人投资者提供了便捷的银行转账业务。去年5月,工行与国泰君安合作,在业内成功发行了首支以期限套利为策略的券商管理产品,引起广泛关注。 成善栋表示,下一步,工商银行将在几方面完善金融衍生品服务:未来将着力为QFII、信托、基金参与期货市场提供解决方案;依托工行的整个国际化战略,提高境外期货代理的配套服务;整合业务优势、推动工行贵金属业务的合作创新。 另外,工行还将运用期货套保功能,控制产业客户信贷业务的风险。“积极发展仓单质押融资,与优质的高贸、油贸等企业密切合作,提供融资工具,将企业的实物资产转变为流动资金。”成善栋表示,今后在融资方案设计中,工行拟将贷款方案担保、期货交易监控密切结合,一方面借助客户的期货套保交易,锁定质押仓单的市场价值,提供资产便携通道,另一方面借助银行资金监管,防止整个信贷资金进入期货市场进行投机。 而在期货市场上,如何在创新的同时有效地控制风险,使衍生品市场更好地服务国民经济,也是整个期货业正在思考的问题。 王立华认为,衍生品市场是以风险存在为前提的,并为适应风险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如果创新不当,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其风险后果将会迅速放大,并影响到相关经济链条上的每一个经济实体,甚至会造成严重的危机。因此,产品创新、制度创新必须符合市场的需求,应以市场为创新的出发点和归属点,同时充分考虑我国经营体制的特点及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 10月31日,全球知名的衍生品经纪商和交易商全球曼氏(MFGlobal)向法院提交了破产保护申请,成为欧债危机蔓延背景下第一家倒下的美国大型上市金融机构,同时也是自2008年雷曼兄弟以来破产的最大的金融公司。该事件震惊了全球期货市场。 对此,刘志超表示,曼氏全球的破产事件值得整个行业,特别是期货市场参与各方的深刻反思。 刘志超强调,加强风险管理应该成为国内期货市场服务机构投资者和保持市场平稳健康运行的重要基础。“如果运用得当,期货工具可以规避价格变动的风险,如果运用不当,也会增加风险。中国期货市场要想健康稳定发展,一方面必须牢牢把握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不断增强市场各方面的风险管理能力,在可测、可受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市场创新;另一方面要加强持续的投资者教育,建立和完善投资者制度,坚持把规则讲够,把风险讲透,不断增强投资者风险意识和理性投资理念。”而另一方面,作为机构投资者,也应强化自身的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制定并严格执行风险管理制度,理性运用期货这一风险管理工具,避免出现一些不必要的风险。 北京工商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教授胡俞越则指出,反思全球曼氏破产事件时应注意,不能因为该事件而对期货的避险功能产生怀疑。“期货自身的风险很大,但没有期货风险会更大。” 胡俞越表示,近年来,全球金融市场动荡不安,大宗商品跌宕起伏。中国经济正处于战略转型期,我们面临的风险形势由于国内外宏观经济走势的不确定性而加剧。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政府和投资者都有强烈的避险需求,因此,要让更多的企业和投资者学会运用期货市场,学会运用期货避险工具。这就需要切实改善期货生态环境,让期货市场和期货行业为实体经济服务真正落到实处。 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 为了实现期货市场“更好地服务于机构投资者和国民经济发展”的目标,什么因素最重要?答案是人才。 人才是期货市场最宝贵的资源,也是期货公司是否具有竞争力的关键。刘志超认为,随着机构投资者的参与,国内期货中介机构现有的人才结构、专业素质和管理能力已经成为提高期市服务水平、专业化程度的一个重要节点。“期货中介机构要进一步加快人才建设,既要加快培养和引进优秀的管理人才,以现代金融企业的管理理念、职业经理人的素质、开放的视野、创新的精神来为期货公司引航领路,又要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优秀的专业人才,为客户提供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专业化风险管理服务。” “未来,机构投资者对期货公司会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也将从多方面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迎接更多机构入市带来的市场变化。”申银万国期货总经理李建中认为,期货公司应利用期货市场积累的人才,在产品设计方面做一些工作;同时,还要整合资源,包括整合客户资源和销售队伍,使机构投资者和期货公司共同为投资人提供更好的服务。依靠政府、监管部门支持,依托行业协会、交易所参与和推动,共同为期货市场发展培育大批有用之材。 业内人士表示,解决人才问题应多管齐下,政府、监管部门、行业协会、交易所以及期货公司应多方联动,共同为壮大期货市场培育大批有用之材。 在政府层面,可通过出台政策,支持企业培养人才:比如调整财税政策,提高职工培训经费提取比例;出台综合配套措施,打破人才的身份、单位、部门、户籍、社保和所有制等限制,鼓励交流和挂职锻炼;也可由证监会牵头,选拔业内优秀人才进行重点培训,每年扶持百名期货相关专业的领军人才,打造期货行业的高端人才“摇篮”。 另外,期货协会也可以根据市场的发展需要和会员的人才需求,制定人才引进、培训规划,建设行业公共教育培训体系,带动行业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加强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为主体的人才队伍建设。 责任编辑:翁建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