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09月20日 星期五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期货股票期权专家 >> 传媒专家

严洁:股灾缘于经济因素与股指期货无关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09-03-02 11:23:08 来源:期货日报 作者:严洁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

  2007年2月美国抵押贷款风险开始浮出水面,4月,以美国第二大次级房贷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破产为标志,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并迅速由房地产市场蔓延至信贷市场。随着信贷的急速紧缩,流动性危机加剧,世界各国央行纷纷注资救市,但危机仍继续恶化,已不仅仅局限于信贷市场。2008年9月,以美国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破产为标志,更加严重的金融危机来临,随后,股市暴跌、银行坏账飙升,美国不得不在10月抛出7000亿美元救市,全球央行联合降息随之展开。然而,危机已开始逐步扩散至实体经济,且势头至今未见遏制,企业倒闭、大规模裁员……金融危机演变为经济危机并迅速席卷全球。

  在此次危机中,冰岛因货币流动性严重不足,甚至出现政府破产的状况,股市暴跌在所难免,截至2008年11月,跌幅近93%。另外,由于在过去罕见的五年牛市中,俄罗斯股指涨幅超过7倍,由此狂跌近80%。紧随其后的是中国上证指数,从2007年10月16日创造的6124点历史新高一路下探至2008年10月底最低1664点,跌幅超过70%。此外,由于高达25.2%的通胀、持续扩大的贸易逆差和财政赤字、过多的外债规模,2007年的越南货币体系暴露在巨大的风险中,越南盾连续贬值,金融危机随之而至,2007年10月到2008年6月,在短短8个月的时间内,胡志明指数从1170点下跌至367点,跌幅近70%。

  股灾缘于经济因素而与股指期货无关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看到俄罗斯、美国、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均两度上榜,当属股灾多发带。此外,除美国、俄罗斯及冰岛以外,其他国家或地区均位居亚洲(东亚为主),且经济发展状况相似,均属所谓的“东亚模式”。另外,在这些股灾中,发生时已拥有股指期货的只有1989年的日本、1997年的中国香港,以及2000年的美国和中国台湾,在15个上榜国家或地区中,仅占4席,且它们的严重程度算不上最深。相反,跌幅前八位的股市均不具有对应的股指期货。同时,我们还看到,股灾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经济因素是关键,但经济问题的存在并不必然导致股灾,例如1973—1975的世界经济危机,尽管造成许多国家或地区的股市下跌,但是只有香港跌幅榜上有名。可以说经济问题只是股灾的必要条件,即有股灾的存在,必定有经济层面的问题,但是经济问题的存在却未必一定引致股灾。只有当市场上充斥着过度的投机行为之时,经济层面的问题才会以股灾的形式凸显,并随后进一步恶化。

  任何市场均存在投机,任何市场亦离不开投机,如果我们将投机定义为利用市场价差进行买卖从而获利的行为,那么正是这种以承担风险而逐利的行为弥补了不同市场的缺陷,达到了“通其有无”的目的。实际上,资本市场的投机和投资相依相存,投机在为市场增加流动性的同时,也赋予了市场更多的活力。可以说,适度的投机对市场的正常、平稳运行是有益的;但是“过犹不及”,过度的投机也会加剧危机到来前的恐慌,助涨杀跌,加剧动荡。

  无论是从何种产品上衍生出来的期货或期权合约,其基本功能均是为实现对现货的价格发现和风险转移目的,离开现货价格及其波动,期货根本没有生存的空间。当然由于股指期货的双向交易和对冲机制,有人会担心它为投机客所用并加剧股市动荡,但是,既然股指期货仅仅是一种交易工具,其自身便不具备左右股市的能力。正如“金钱非善亦非恶,不是万恶之源”那样,没有意识的工具如何会犯错,真正的罪魁祸首并不是股指期货,而是它的不正当使用者。正如此次金融危机给予我们的启示那样,市场要做的并不是因噎废食,而是研究如何更好更快地规范市场秩序,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监管力度,将投机成分压缩在可控范围之内。

  我们应该看到股指期货所具有的价格发现、风险管理、资产配置等功能,对股票现货市场意义重大。它的推出在扩大股市资金规模、增大流动性的同时,也优化了市场结构;它的双向交易、套期保值和套利机制,会令我国股市的交易机制更趋完善,“单边”格局的改变,在减缓了市场过度波动空间和时间的同时,也必将有利于证券市场的平稳运行。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推出股指期货是证券市场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完善我国证券市场的必然选择,它必将为进一步丰富投资组合、提升市场流动性、维护我国金融体系安全做出重要贡献。

Total:3123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