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头条附属

中远期交易临“大考”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11-11-22 11:29:38 来源:《财经》

“连村里都在办中远期交易市场,情况已经出人意料地混乱”

针对愈演愈烈的部分商品中远期交易市场乱象,为避免出现类似温州、鄂尔多斯等地的区域性金融风险,在历经多次整治仍不见效的情况之下,一项由商务部牵头的相关行政法规或将推出在即,一次相应的整治行动,亦是箭在弦上。据悉,相关文件已下发至省部级,尚未对外公布。

多位接触相关部委决策层的人士向《财经》(博客,微博)记者透露,此次整治可谓“乱世之下出重典”。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是将针对中远期交易市场的调控措施,由之前的“规范整顿”变为“清理整顿”。一词之差,显示出相关部门无奈之下的“痛下决心”。

从2009年起,相关整治已历经多次,但因始终缺乏相应法规条例的支撑,均未见到明显效果,反有愈演愈烈的趋势。2009年底,中国的中远期交易市场约在200余家左右。但在已经叫停的前提之下,目前中远期交易市场的数量,却暴增到500家至800家左右。

“连村里都在办中远期交易市场,情况已经出人意料地混乱。”长期关注该领域的北京工商大学期货研究所所长胡俞越这样形容目前的情形,“各种市场的层次良莠不齐,打着国家级交易市场旗号搞猫腻儿的市场,更比比皆是。”

当下情形,与1993年国务院针对期货市场热潮暴涨的“痛下狠手”类似,彼时以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坚决制止期货市场盲目发展的通知》为起点,针对期货市场的整顿持续了八年时间。

业内已有敏感者听到风声。在10月底于天津举行的一次相关行业论坛上,参会者已在讨论相应的“应考”措施。

市场“增生症”

真正意义的中远期交易市场和期货市场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是进行实物商品交易的场所,强调物流的转移,后者基本功能则是发现价格和管理风险。

据银河期货进行的不完全统计显示:截至2010年9月中旬,中国国内可查的由部委或者地方政府批准的、交易比较活跃的中远期交易市场已有近80家。其交易的品种,则涵盖农产品、金属、能源、化工产品、原材料、贵金属、碳排放权衍生品等。

在这些中远期交易市场当中,有些品种是期货市场已上市的,比如白糖、焦炭,以及期货交易所正在研究推动上市的,如动力煤和化肥等;但也有一些小品种,则被期货市场实践证明市场风险极大,比如红豆、绿豆、红小豆等。

这些中远期交易市场一般采用中远期合同交易与即期现货交易相结合的形式。其中涉及到中远期的交易,可以总结为三种:1.普遍采用的与期货交易类似的标准化合约形式,合约交割日期固定;2.在期货标准化合约基础上进行“创新”变形的合约形式,交割日期不再确定;3.类似股票市场的固定标准化合约数量的形式。

除了上述形式,目前国内还有很多以网上交易、电子交易等形式存在的众多中小型中远期交易市场。

新湖期货分析师詹啸分析指出,因为目前的审批、监管机制事实上处于缺位状态,而行业内部也根本没有建立起行业自律机制,故相应的市场数量、资金总数等数据,实际上处于过分庞杂因而无法统计的状态。

长期关注此市场的胡俞越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此类市场的数量已经超过了500家,“说有800多家,其实亦不为过”。

他的这一观点得到了业内相关人士的普遍赞同。2009年底,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交易市场的数量还只有200多家左右。出现如此的“星火燎原”之势,背后的原因多种多样。“这么多的中远期交易市场,证明中国经济发展到现在,有这样的客观需求。” 中国期货市场奠基人之一、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常青告诉《财经》记者。由他所领导的学术小组,近期也正在针对此领域进行研究。

而按照胡俞越的解释,最为基本的原因是期货市场不发达,不能满足现货市场的避险需求和投资需求,以及流动性过剩,投资品太少。以此来看,2010年在中国接连出现的“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等现象,皆是因为此类交易市场提供了相应的平台,适应了大量资金的投资需求。因为它们和股市不同,采取的是双向的交易机制,将相应产品炒高或者炒低,炒家均可获利。

此外,各级地方政府的利益诉求也夹杂在其间。对于它们来说,复制其他地区的半交易市场经验成本极低,而所带来的好处又有两个:首先是可以号称建立起了“要素市场”,从而打上经济转型的旗号;此外,建立市场所带来的资金聚集效应,也是各级地方政府所乐意见到的。

有业内人士告诉《财经》记者,“也有这样一种情况,地方政府相关负责人根本看不出期货市场和中远期市场之间的花样,对于各种猫腻儿更是一无所知,糊里糊涂地就批准成立了。”

利益驱动

除了上述原因推动中远期交易市场出现猛增,建立市场本身的巨大利益,其作用亦不可小觑。

据调查,目前各类交易市场大多对外宣称“非营利性质”,但实际的情况却是,称它们为“非赢利不可”才更恰当。在实际的运行过程当中,在交易市场中共存在两类投资者:一类是传统的、投资于市场产品的投资者。而另外一类则是市场本身的投资者,通过办市场来赢利。因为交易市场会从每一笔的交易中收取手续费,累积起来,其总额惊人。

此外,交易市场操办者亲自下场交易的现象也并不少见,而且往往因此随意事后修订相关交易准则,以赚取相应利润。经证实,前期南方某糖业市场就曾曝出修订交易准则获利的内幕,最终仅以该市场总经理“被离职”而告终。

事实上,交易市场的多重赢利方式,并不仅限于上述这几种。以生猪中远期交易市场为例: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开拓网点的“生猪准期货市场”主要有三家,分别为湖南御邦大宗农产品交易所、苏州大宗商品电子交易中心、重庆农畜产品交易所。为了活跃交易,这些交易市场的普遍做法是发展大批没有生猪业务的投资公司来做做市商。具体的做法为从发展会员中赚取手续费,在会员每笔2元左右的交易费中,做市商可以获得其中的75%。

其中,在2009年6月13日成立的重庆农畜产品交易所,由重庆多家国企共同出资组建。其注册资金1亿元,五个股东分别为渝惠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农垦控股有限公司、粮食集团有限公司、渝富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重庆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各占总股本的20%。

据悉,三家交易所都拥有属于自己的会员,在交易中,会员之间构成了力量不对等的多空双方。三家交易市场的交割合约价格之间存在高低差价,这意味着套利空间的存在,只要在价格低的市场锁定货源,在价格高的市场锁定客户,就可以稳赚其中差价。

目前,生猪合约不能跨所交易,但是生猪本身却可以跨所交易。因为三个交易市场交割标准基本相同,跨所套利不一定用长途贩猪方式实现,完全可以利用当地的现货市场完成交割。

为了活跃交易,各类中远期交易市场所采取的做法,并不仅限于发展做市商一种。2010年10月,一种在渤海交易所上市的动力煤合约,其延期交割的补偿金数量已经为零。这意味着:在该所的规则体系之下,交易商可以无限期持有合约。渤海交易所的本意是鼓励交易商投机,增加交易量。但亦有说法指出,“期货市场一个半世纪的实践已经证明,交割是促使期货价格在到期日之间趋于一致的根本保障,没有交割纯粹投机的市场将完全蜕变为一个赌场,没有任何意义。”

“这实际上已经脱离了中远期交易的性质,演变成非法期货市场,危害极大。”2010年底,银河期货公司媒体总监刘文元在一篇名为《加强监管 科学规划 合理引导中远期市场发展 建立多层次期货市场体系》的文章中如此指出。该文亦曾引起相关管理层的高度重视。

据刘文元分析,目前国内存在的交易市场,主要的危害之处有五点:1.客户资金安全毫无保障;2.交易规则安全毫无保障;3.交易技术安全毫无保障;4.大量吸纳自然人客户容易导致群体性事件发生,造成公共安全隐患;5.干扰市场价格,扰乱正常经济秩序。

新规破土

针对上述种种乱象,2009年12月初,国家工商总局已经下发232号文要求“全国禁止新设立大宗商品中远期交易市场”。该文要求,对新设企业的名称、经营范围及原有企业申请名称、经营范围变更登记的,不得使用“大宗商品中远期交易”、“大宗商品中远期交易市场管理”、“仓单交易”等字样。这一面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市场监督管理局”下发的文件,整顿对象为56家大宗商品市场。

进入2010年之后,商务部再度发力整顿大宗商品市场,出台了《中远期交易市场整顿规范工作指导意见》:禁止设立新的大宗商品中远期交易市场、保障资金安全、禁止自然人和无行业背景的企业入市交易、禁止代理业务、规范保证金缴纳形式、限定每个交易品种和每个交易商的最大订货量。

然而,即便有了232号文的明确禁止,但在地方政府的“关照”下,在江苏、山东、北京、武汉等省市,仍有各类巧立名目且数目众多的新的大宗商品电子交易盘接踵开市。由于各地执行政策力度不一,交易所泛滥生长的局面仍未得到遏制,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开始中远期交易市场的门槛过低、利益惊人是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在业内人士看来,最重要的原因,则是监管机构不明、监管法律法规条例欠缺。

在监管机构层面,多年来一直存在的尴尬是,商务部和证监会均不太想接这个“烫手山芋”。

从证监会的角度来说,它因本身即在监管证券市场和期货市场,拥有一定的监管技术手段,故其接手有其先天优势。但据业内人士介绍,证监会因其本身的工作已经繁杂,且因为交易市场涉及到现货及税收问题,和商务部的权责有重叠,因此缺乏兴趣。

此外,因为担心影响期货发展,证监会针对中远期交易市场的态度并不积极,甚至持反对态度。相关人士指出,2007年2月通过的《期货交易管理条例》之所以将中远期交易市场的交易品种称为“变相期货”,亦是本着反对的态度。在《期货交易管理条例》中,针对中远期市场等“变相期货”品种,提出需要由商务主管部门即商务部来进行整改。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现货市场属于原商业部市场建设司管辖。随着国家部委的改革,市场建设司先后并入内贸部、经贸委、国家发改委,最后又进入商务部。但是,正因为涉及到电子盘、挂牌交易等期货市场已有的手段,故商务部的态度也并不十分积极。近年来它并没有采取特别深入的整顿动作,而是像监管现货市场一样,通过工商部门进行日常管理、工商登记等管理措施。

此外,监管时无法可依,亦为调控交易市场的重要阻力之一。胡俞越教授分析指出,正因如此,各地设立交易市场时才有恃无恐,因为没有法,所以根本谈不上违法。早在2007年12月,商务部拟定的《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就已下发,但迫于种种原因并未成真。

《财经》记者获悉,目前一项由商务部牵头起草的相关行政法规已基本成型,或将推出在即。据了解,可能的整治动作是:由商务部或者更高一级的政府部门颁布行政规章,以此作为开展整治行动的依据。有知悉情况的人士告诉《财经》记者,此次整治行动可谓“痛下决心”。而其中措辞较为严厉的,共有三方面内容:对于交易中存在重大问题、炒作痕迹比较严重、非常接近期货的相关交易,均要彻底进行清理整顿。

胡俞越分析称,从目前来看,针对交易市场进行立法的条件尚不成熟,因为期货交易法本身亦尚未出台;但针对现在长期“无法无天”的乱象又不能不管,故出台部级规章进行规范的时机,已经成熟。

直接推动此项规章出台进程的,是2008年传出的华夏期货郭远峰携巨额交易资金潜逃一案。自此之后,由商务部主要牵头的相关调研一直在全国各地进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所研究员廖英敏此前曾参加过相关调研,她告诉《财经》记者,相关调研的牵头单位亦有国务院法制办,规格不低。

此外,一位接近证监会的人士还向《财经》记者透露,2007年通过的《期货交易管理条例》也正在进行修订之中,其中有关“变相期货”的内容,也可能出现某种程度的变更。“毕竟已经过去了这么多年,大家对于这个市场的认识又加深了不少。”这位人士称。

生态待理

针对交易市场的监管可能从严的消息,多年来一直未曾断绝。但有不少迹象表明,这一次“狼”真的要来了。

而在10月22日-23日于天津举行的一次相关行业会议上,与会者更是已经在讨论如何应对可能变得严峻的形势。“大家都相信会‘切一刀’,不相信会‘一刀切’。”一位参会人士说。

当下的情形,颇为类似于1993年出现的全国性期货市场热。当时的情形是,经过地方工商所审批之后,就可以开设期货市场。一时间,全国出现了80多家期货交易所,上市的品种多达100多种。

乱象之下,以国务院1993年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坚决制止期货市场盲目发展的通知》为起点,针对期货市场的整顿前后共持续了八年时间。

当下的交易市场热和1993年的那次并无本质不同:通胀形势不容乐观,投资者们对未来经济看好,但对短期经济形势比较悲观,发展实业的比较少,进行投资的人较多。

新湖期货分析师詹啸认为,较好的整顿措施是先设立一系列准入门槛,例如注册资金数量、交易资金第三方监管等,在这些门槛设立之后仍不见效的前提之下,再进行严格的彻底洗牌。

在目前经济形势并不明朗、重重阻力之下,胡俞越教授已在担心,相关的整顿措施可能会像2008年郭远峰潜逃后进行的相关整顿最终夭折一样,也走上回头路。“当时本来是一个很好的清理整顿机会,但一遇到全球危机就停了。因为这个市场本身也提供就业岗位,停了会给维稳带来压力。目前我们也面临同样的外部环境,果真清理整顿的话,维护一方平安,保障就业,各种各样的声音还会出来。”胡俞越说。

他提出的建议是,这一市场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是向现货靠拢而不是向期货考虑,考虑更多的是现货买卖的流程及步骤。其目的,应该是“立足现货,提升现货,服务现货,回归现货”。

目前交易市场中亦不乏经营较好的实例。以业内公认较好的广西糖网食糖批发市场为例,该市场就将网上交易和物流配送进行了无缝结合,因而被誉为国内最为成功的样本。

2010年,经广西糖网进行配送的食糖数量已经达到300多万吨,占到了全国白糖现货配送总量的四分之一以上。

长期关注期货市场的中国农业大学经管学院副教授安毅则指出,长期来看,中远期交易的意义不容忽视,例如红豆、绿豆等这种小宗农产品,需要披露市场信息、发现价格,但为了避免让人控制,就只能去做中远期交易。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形成良好的经营生态。

“相关的部门虽然对此还没有太深的研究,但也并没有一棍子打死,而是选择了慢慢进行规范,证明高层对这个市场还是有一定认识的,不想直接关掉,这是件好事情。”安毅说。

 

责任编辑:翁建平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