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期货公司风险监管指标管理试行办法》实施以来,国内期货公司整体注册资本、净资本和抗风险能力有了大幅提升,初步改变了期货公司积贫积弱的情况。特别是今年以来,一些大中型期货公司在不断刷新注册资本金的记录。但是,“阔起来”的期货公司在经营压力加大的同时,资本方面面临的压力也在逐渐加大。 如何拓宽期货公司融资渠道,简化和优化期货公司增加注册资本金流程,拓宽注册资本金使用范围,提升资本金使用效率,成为下一个五年期货公司在发展方面急需解决的问题。 根据证监会此前披露的数据,截至今年8月底,我国共有163家期货公司,净资本总额290亿元,较去年年底增长15.31%,是2006年年底的6.4倍;国内期货市场保证金规模为1889亿元,较去年年底增长11.22%,是2006年年底的9.4倍。 上述数字充分表明,过去几年,伴随着国内商品期货市场的不断壮大和期货公司控股股东对期货业务的日益重视,国内期货公司资本金实力和抗风险能力已得到大幅提升,个别期货公司已然直追中小型证券公司的注册资本金规模。 然而,在资本金实力大幅提升的同时,期货公司的苦恼和困惑也相伴而生。 “我们公司的管理层和股东一直都比较重视净资产收益率和净资本回报率。过去多年公司的业务规模一直在20亿元以下,注册资本金也一直保持在1亿元。”华东地区某期货公司有关负责人告诉期货日报记者,去年整个期货市场飞速发展,公司的业务规模上了一个新台阶,增资变得非常迫切。与此同时,考虑到未来推出的资产管理、境外代理等创新业务均与净资本挂钩,公司股东决定一步增资到位。 “尽管增资不苛求短期回报,但长期来看,股东不可能不看重资本回报。尤其是以前股东增资都是几千万、一亿元,如今动辄几亿的资本金。”上述负责人表示,尴尬的是,今年刚完成增资,受整个市场回调和成交量下降的影响,公司业务规模较去年年底出现了萎缩,利润也有所下滑。“盈利未增加而资本金大幅提升,今年的资本回报肯定不如去年。如果明年市场延续调整,公司经营层面临的压力将更大。” “我们目前的增资计划已经获得股东董事会通过,等证监会批准后资本金才能到位,这样公司今年的压力会小很多。但明年呢?”国内一家券商控股的期货公司老总依然很苦恼。 与一些大公司的“财大气粗”相比,不少中小型期货公司在股东的支持下,近两年也进行了一定的增资。虽然绝对数额小于大公司,但相对于这些公司目前的业务规模来说,已足矣。不过,今年以来这些中小公司的日子并不好过,在经纪业务竞争激烈、主营业务能力下降的背景下,他们同样面临着不小的压力。 记者了解到,国内一家期货公司今年利用注册资本金去购买基金,结果产生了几百万元的亏损。而该公司今年以来主营业务方面的总利润也就几百万元。 “其实公司的增资计划是在去年整个市场高歌猛进的背景下做出的。”国内一家期货公司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但整个审批流程非常漫长。 目前,国内期货公司增资实行的是审批制。期货公司在得到股东层面的增资同意许可后,须向证监会提出增资申请。从期货公司提交增资申请材料到获得批准,往往要经历少则3个月多则半年的时间。 “在这样的制度环境下,期货公司的增资只能提前半年布局。这使得国内期货公司的增资显得有些被动,不能根据市场发展状况进行及时调整。”有关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简化、优化增资流程,有助于提升期货公司的资金使用效率,也有利于减轻期货公司的经营压力。 “能否考虑设立一种机制,使期货公司可以根据自身经营状况快速地进行资本金补充呢?”该人士建议。 在优化增资流程的同时,一些期货公司还呼吁,尽快推动期货公司上市,拓宽期货公司的融资渠道。 由于自有资金对外投资渠道有限,目前国内期货公司的注册资本金使用效率非常低。据了解,期货公司自有资金以银行存款居多,少数购买了债券、股票、基金和自用房地产。在今年银行理财产品爆炸性增长下,部分期货公司还购买了一些稳健的银行理财产品。 “尽管可以打新股、买基金,但我们一般都不会去冒险,而是让钱老老实实地躺在账面上。”华东地区一家大型期货公司总经理说,毕竟在期货公司分类监管中,各项对外投资的资产都会根据风险度及变现能力进行不同比例的调整。 “期货公司自有资金投资渠道亟待拓宽,并且予以明确的规定。”有市场人士表示,应当允许期货公司在自有资金具备条件的前提下,借助处置标准仓单维权方面得天独厚的条件,向产业客户开展融资业务,既可以实现扩展自有资金用途、提高资金收益的目的,又可以解决产业客户一时的资金问题。在一些发达国家,大多数期货公司都可以为客户提供融资服务。 “在拓宽资本金投资渠道的同时,随着市场各项基础制度建设的日益完善和期货公司注册资本金的大幅提升,应逐渐降低净资本占客户权益的比例。”有业内人士建议,鉴于期货公司分类评价体系已经成熟,可按照期货公司的不同评价结果,对期货公司实施不同的风险监管指标要求。同时,随着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各类金融工具层出不穷,净资本监管规则对于期货公司自有资金使用方向和折扣比例虽有一些规定,但仍需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应出台明晰的自有资金监管指引,对其投向和折扣比例予以明确。 责任编辑:翁建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