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专业投资者以及特殊法人机构等是目前我国期货市场主要的机构投资者,他们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流动性充裕的市场以及相关政策的配套与支持。 实体企业参与环境有待优化 尽管各类机构的风险管理需求迫切,但我国期货市场的机构投资者占比依然较低。据中期协统计数据,截止到11月7日,我国期货市场开户数约130万户,其中机构投资者账户仅有约4万户,占比仅为3%。如何使机构投资者“进得来、留得住”成为期货行业的重要课题。 一位行业人士对期货日报记者表示,目前企业利用期货市场的内外部环境均有待优化。外部环境方面,企业的会计、税收、金融等政策与企业参与期市套保的实践还有不一致,需要配套发展;内部环境中,期货市场一些制度对于保值企业而言过于严格,抑制了企业对期货市场的需求,其中涉及期货交割、保证金比例和持仓限额等方面。 期权缺位 企业“缺课” 当前,我国的价格避险市场还比较单一,如果企业仅仅利用期货市场,在规避风险的同时也失去了获得超额利润的机会,市场人士呼吁尽快在国内推出期权市场。 “企业进行套期保值时,一旦期货账户发生浮亏,资金压力就相当大。”中国国际期货总裁陈冬华表示,如果有期权市场,企业做卖出保值时如果担心短期内期价上涨太快,还可以买入看涨期权,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期权涨幅一般会超过期货。 “有人统计过,当LME推出相关期权品种后,中国企业在这里的交易就变得很难盈利。”金瑞期货总经理卢赣平表示。据介绍,期货与期权之间以及不同期权之间的组合策略特别多,操作期权的专业性较期货更高,对于不熟悉期权市场的中国企业来说,敢于走出去参与国际期权市场并能用好的只是凤毛麟角。“企业学习期权理论总感觉是在隔靴搔痒,不妨国内先推出期权,为企业将来利用国际期权市场练兵。”卢赣平表示。 专业投资者需要阳光化 尽管目前我国期货市场投资者结构仍以散户为主,但自然人专业化和法人机构化的良性转变正在出现。 一些富有多年成功操盘经验的自然人或私募,交易资金已颇为巨大。“我国期货市场结构正在快速接近海外市场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状态,投资水平也在快速接近国际水平。”马文胜认为。 但是,当前出台的一些意在防范市场操控的监控措施对上述专业投资者形成了一定“干扰”。不久前,上海一家小有名气的套利投资公司就因触碰实际控制关系账户的红线而受罚。此外,期货公司也不被允许参与期货交易。 “期货公司投资咨询和CTA业务有利于推动企业等机构投资者入市。”北京工商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胡俞越表示。当前期货公司期货投资咨询业务已“开闸”,但是CTA业务的进展似乎遭遇停顿。“期货市场真正的专业投资者应源于期货公司。”马文胜认为。但目前问题在于,期货市场最专业的机构——期货公司不能做期货。对此,胡俞越表示,应把期货公司打造成最专业的机构投资者。马文胜也认为,期货市场上的专业投资者擅长研究期货价格链变化,发现市场投资机会,而拥有这种潜能的机构主要在期货行业,所以,应设计机制允许期货公司做资产管理或自营。 清除开户障碍 推动特殊法人入市 为对冲股票风险和提供更加多样化的产品,金融机构对股指期货有着先天的需求,业界也一直在努力推动特殊法人入市。如今,券商自营与资管、基金专户已经开始在市场上施展拳脚,但是信托、QFII等机构虽持有“门票”但仍无法“入场”。据了解,不能顺利、快捷地新设证券和期货账户成为不少机构投资者进入期市的现实障碍。 今年6月银监会公布了信托公司参与股指期货交易业务指引,但是信托公司和阳光私募的积极性普遍不太高。从2008年起证监会暂停了信托产品新证券账户的设立,由于账户资源稀缺,大多数信托公司将有限的证券账户用在了更为成熟的证券信托产品上,而不愿意尝试股指期货等新业务。此外,指引对信托产品参与股指期货套保比例的限制,也抑制了阳光私募对于对冲产品实际运作效果的预期。 基金专户参与商品期市也面临着开户障碍。今年10月1日起实施的《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办法》中明确,基金公司特定客户资产可以投资于商品期货,但至今交易所还没有出台特殊法人交易编码设立的相关办法,基金专户参与商品期货交易难以成行。 QFII参与股指期货则面临着开户难的问题。一家期货公司机构部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QFII主要的资金托管行与我国五大期货结算行不完全一致,限制了QFII的入市,资金托管上的技术备用方案还在斟酌与比较中。与此同时,QFII开立股指期货账户所需提供的材料与QFII自身情况也有一些不符之处。 “希望监管部门尽快明确相关机构的开户原则和规章,从制度上推动期货市场机构投资者队伍的壮大。”一家期货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责任编辑:翁建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