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1月17日 星期日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金融期货金融期权 >> 金融期货快报

期指规模占期货市场3成避险效应显现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11-11-25 11:20:06 来源:中国资本证券网 作者:韩喆

期指合约IF1111是最近的一次交割,时间在本月的第三个周五——11月18日。交割当日,沪指下跌1.89%,市场“交割日魔咒”的声音甚嚣尘上。然而在今年前10个月里,期指规模保持了稳定态势,在期货市场中约占3成左右。据中国期货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累计成交量为3910万手,累计成交额为35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74%和13.46%,分别占全国市场的4.50%和31.02%。

本月初,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副总经理鲁东升在第二届期货机构投资者年会上表示,目前股指期货正处于由量变向质变的关键时期,中金所积极推动各类机构投资者参与股指期货市场,目前各类投资者的套期保值业务平稳有序地开展,合理地运用股指期货锁定了现货市场的风险,市场避险文化正在逐步形成。

期指规模稳定

机构投资者相继入场

期指正在作出自己的贡献,在今年整个期货业低迷状态之下,期指成交金额一直稳定地占到全国期货市场的三成左右。

从期指运行的情况看,进入2011年后,前5个月持仓量稳步增加。而6月到10月,期指持仓量总体又呈现回落态势,其中6月份持仓总量为37179手,较上月末下降17.00%。综合今年前10个月,股指期货累计成交额为35万亿元,同比增长13.46%,分别占全国市场的31.02%。

有分析人士做出预测,截至2011年底,我国股指期货的开户数将达到8.2万户,2011年主力合约单日交易量将最高达58.8万手,单日持仓量最高可达42726手。记者查看数据了解到,11月23日前,今年IF指数单日交易量超过30万手的仅有6个交易日,分别为1月21日34万手,9月23日31.8万手,10月12日36.4万手,10月24、25日均达30万手,11月2日30.5万手。而目前IF指数单日持仓量已经达到了47000手之上。

不过,根据期货业协会公布信息来看,期指成交量在全国市场的比重依旧偏低,截至10月底,只有4.5%,而这一数字在发达国家可以达到30%左右。可见,我国期指的成交情况同全球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扩容空间巨大。

成交量的上升有赖于机构投资者的大批入场。本月初,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副总经理鲁东升表示,目前期指正处于由量变向质变的关键时期,中金所正积极推动各类机构投资者参与期指市场。

继基金、券商、QFII等机构投资者相继获准参与期指后,今年6月底,银监会印发了《信托公司参与股指期货交易业务指引》,意味着纯信托形式的阳光私募可以正式参与期指的交易。随后的8月下旬,又出现了保险资金或参与期指的消息。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正是私募参与股指期货的好时机。A股市场持续低迷,传统的股票型基金难以保证稳定的业绩,此时参与股指期货符合市场环境;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为机构入市提供充足市场容量。

交割日市场动荡

对冲效应显著

最近一次交割的期指合约是IF1111,在11月的第三个周五,多空力量鏖战,沪指当日下跌1.89%,这被认为是“交割日魔咒”再现,欧洲外围股市狂泻、罗杰斯唱空A股、新股暂停传闻不攻自破等利空因素大肆被空方利用。期指合约交割日,就像一个小小支点,所造成的影响足以撬动波及整个市场。

《证券日报(微博)》记者统计发现,在2011年已经过去的11个交割日中,总体显现出三大特点,不论对短期或是中期市场,均能形成有效的压制和做空效应,市场对冲效应显著。

首先,期指交割日前后,连续阴线较多,市场形成短期或者中期较为明显的空头格局。以最近交割的IF1111合约为例,其最后交易日为11月18日,此前IF指数已连续4个交易日收阴。而IF1104合约于4月15日交割,随后IF指数竟然连跌9个交易日,全部收阴线。

其次,期指交割日前后跳空低开的行情较多,凸显交割日期指合约向下动能较大。

第三,期指交割日及其前后交易日中,至少包含一根超过1%或者2%跌幅的阴线。

还以IF1111合约为例,其交割日之前的11月16日,IF指数大跌2.29%。IF1107合约交割日后的7月25日大跌3.17%。IF1106合约交割日当天下跌1.22%,前一交易日下跌1.24%。IF1105合约交割日次日大跌3.3%。

责任编辑:李婷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