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进出口 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10月份,我国出口钢材382万吨,较9月份减少39万吨,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33.57%。2011年1-10月份,我国累计出口钢材4097万吨,同比增长11.3%。 2011年10月份,我国进口钢材120万吨,较9月份下降13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5.26%。2011年1-10月份,我国累计进口钢材1316万吨,同比下降3.5%。 四、相关行业 1、房地产 国家统计局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10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49923亿元,同比(较上年同期)增长31.1%,为8月以来连续第三个月增速放缓;全国商品住宅销售面积7097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9.0%,较1-9月12.1%的增速继续收窄。 10月份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和房屋开工面积的大幅下降,主要是因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保障房新开工率高达98%,四季度新开工减少;另外房价开始下跌后,企业对后市的预期趋于悲观,投资热情剧减。 财政部日前发布的10月份公共财政收支情况显示,前10个月全国财政支出主要项目情况:住房保障支出2653.49亿元(含执行中追加预算形成的支出),增长79.6%(其中保障性安居工程支出1742亿元,增长1.5倍),完成预算的102.7%。 未来几个月房屋新开工量还会有所回落,或保持年内较低水平。随着前期销售项目后续投入的逐步完成,以及后续项目跟进的减少,明年之内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速出现断崖式下跌,将是大概率事件。 2、汽车行业 中国汽车协会公布10月份汽车产销数据,报告显示,10月,汽车产销157.02万辆和152.48万辆,环比下降1.99%和7.37%,产量同比增长1.72%,销量下降1.07%。 这是6月份以来月销售同比连续四个月出现正增长后再次出现负增长。受节能补贴政策调整的影响,往年车市传统的“金九银十”效应并未延续,10月汽车产销环比回落(下降1.99%和7.37%),与上年同期比,产量增长不足2个百分点,销量则下降1.07%。 而3.15%的增长率创今年以来的最低点。 由于新的节能补贴政策标准门槛有所提高,1.6升及以下乘用车销售仅为81.80万辆,比上月下降9.05%,比同期下降2.76%;占乘用车总量比重为67.01%,比上月下降1.15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下降2.9个百分点。中汽协表示,1.6升及以下乘用车部分车型销售在上月已提前透支,影响了该类车型10月的销量。 虽然在政策的影响下,今年中国汽车市场表现得差强人意。但是中汽协表示,目前中国汽车产销量基本保持在月销量150万辆,年销量1800万辆的水平,而且各车型销量无较大波动。这样一种稳定的现象是有利于转变行业发展方式的,是逐步向理性回归在调整。 五、小结与展望 11月国内钢材期货主力1205合约整体处4000-4200区间内震荡,矿价止跌回升支撑钢价反弹,但欧债危机恶化又对商品带来压力,多空因素并存致使螺纹钢期价走出震荡行情。进入12月国内外宏现环境仍较复杂,震荡行情可能延续。 国际经济环境有继续恶化的趋势,目前市场密切关注欧元区首脑是否能就欧元区财政整体管理及干预程度达成共识。此外,由于希腊在几周后将有违约风险,投资者还关注针对希腊的下一个救助方案的出台。全球用钢需求在其经济危机缓解之前将持续走下坡路,从而导致国内钢材出口量的下滑,加重钢市的供应压力是必然的。 另外“缺钱”是钢价上行乏力又一主因。日前国家领导人多次提出政策微调,但从微调方向看大多倾向于基建项目、保障房建设和中小微型企业等领域,从资金层面来看,至少四季度内国内四大行猛增的信贷量是以上述行业为主,而对于需要大量现金流的钢铁行业来说,贸易商之间的资金链紧张难题一时还难以得到缓解。 进入十二月传统的“钢材冬储”时节,商家有没有足够的现金流去囤货值得关注。但就目前这种低迷的行情来看,贸易商是否有那个勇气去大量冬储目前都还不好说,除非如市场预期12月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提振市场信心。 但个人认为,后期的钢价下跌空间同样有限,国内主要港口目前积压了将近亿吨的高价进口矿如何消耗是个大问题,虽然近期不少钢厂都进行减产检修,但短期内大型钢厂限产检修的力度不会大,因为它们必须消耗掉这批高达175美元/吨的外矿。而11月份铁矿石现货价也开始止跌回升,成本支撑后将逐渐显现。 综上所述,只有国内外宏观面逐渐好转、国内钢厂出现明显减产以及铁矿石市场下跌到位,三方面综合起效,钢市才能真正出现好转势头。但就目前的情况看来,虽然国内定向宽松的政策面逐步取代之前较为严厉的紧缩政策,但是国际方面尚存在较大的不确定因素,欧债危机随时可能再次对市场投下重磅炸弹。而钢铁行业方面,虽然钢厂减产步伐正在继续,但下游需求仍较低迷。因此,在多空因素并存的环境下,钢材期货可能出现宽幅震荡。笔者认为,RB1205合约关注4200-4300高位压力,承压可择机抛空,下方则是4000附近支撑。 责任编辑:伍宝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