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的波动是广泛的参与者意志集合竞争的产物,从市场建立开始它就有了自己的生命——只有精神生命。对于每一个投机者来说,我们唯一的使命就是从市场上赚钱。而对于市场本身来说,它唯一的使命就是消灭所有的参与者。至于所谓的发现价格、套期保值等等,那只是人们对市场的期望,或者对市场来说,只是它执行自己使命的副产品而已。市场怎么消灭参与者呢?参与者的投机模式,可以分为追涨杀跌(也就是跟随趋势的)和抄底摸顶两类,市场对付我们的方式,也就很简单了:通过大量的震荡来消灭追涨杀跌的,通过少量的单边趋势来消灭抄底摸顶的,也就是通过投机者的自相残杀来维护自己的生命。 一个具体的操作模式——无论是基本分析法还是技术分析法还是直觉交易法——只能较好的具备一种属性——或者追涨杀跌,或者抄底摸顶——在另一个属性方面必然有不可避免的严重缺陷。有人可能希望预先判断出震荡行情还是单边行情从而相机选择具体的模式,但这是不可能的。市场价格变动是参与者意志集合竞争的产物,是一个混沌体,不但无法预测未来的价格,连未来是震荡还是单边都无法预测——当然不是说一次都不可能预测正确,扔硬币还有50%的概率呢——而是说无法形成规律,因为混沌的价格波动根本就没有内在规律。 这就是说,无论一个交易模型在过去一段时间表现多么好,它都只是对过去价格特征的拟合而已,无法证明将来也能够永久有效。要证明永久有效,只有一个途径——证明价格波动的规律,然后按照这个规律来制定交易模型。然而,实际上市场根本就没有规律可言。在某一段期间内,它看起来好象是有规律的,但是必定会随着参与者的发现而完全改变运行方式,让这个所谓的规律成为暂时的特征,成为垃圾教条。有些人骄傲的以为,甚至公开宣称,他们发现了市场的价格波动方式,从此可以永远轻松的赚钱了,而且还很有把握的重仓操作。这是很可笑的,这些人不是别有用心,就是对市场缺乏深刻了解,很幼稚。天下哪有永动机呢。不要把市场一段时期内的特征上升为规律,否则早晚会败的很惨。规律与特征是有本质区别的——规律是内在的,恒定的,而特征是外在的,易变的。一段时期内的特征,在以后未必仍然如此。 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任何具体的操作模式,不管在过去表现多么优秀,你用它赚取了多少利润,都无法表明在将来多久时间内继续有效。它是有有效期的,可能是几个月,几年,也可能是几百年、几千年,或者更久,这要看你所选择的价格运行特征能够保持多久,但就是不能证明它永久有效。这是很让我们担心的一个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无法推测我们的交易模式的有效期是多久,很可能会在建立不久之后就失效,或者短时间的成功让我们麻痹,以至遭受惨重损失。所以,你在确定你的交易模式,或者委托别人理财的时候,不能只考虑过去的表现,还必须要考虑到这个问题,同时在它的有效期上下赌注——一旦接受这个交易模式,就等于已经假设它能够长久有效——尽管很不幸,事实经常让人失望。 认识到规律和特征是完全不同的,可以证明很多问题,例如: 1、为什么要追求简单?很明显,任何一个操作模式只是对市场价格波动特征的拟合,而非对规律的拟合,所依据的特征越精细,在一段时期内表现就越好,但是特征改变的可能性就越大,模式失效的可能性也越大。而依据的特征越粗略,可能某段时间的表现没有前者那么理想,但是生命力就越强,因为它有充足的弹性,来应付价格波动的无限种可能性。要知道,价格可以在任何位置向任何方向波动任何大的幅度,弹性不够的规则是无法应对的。所以,最简单的才是最好的。 2、为什么不能重仓操作?特征是无法证明能够保持永久的,随时都可能改变,操作模式也随时都可能失效,而我们是无法判断这个失效起点的。所以,为了保存力量,一定要轻仓操作,还要分散投资品种。 3、为什么不要随便改变规则?以指标为例,有人说所有指标的长期期望收益趋近于零,这是错误的。实际上只要坚持使用,很多指标能够产生正收益。利润来自哪里?市场上的参与者,其理性水平相差甚远,能够稳定盈利的人,其必定比大多数人要理性的 多,可以很好的控制心态、资金管理等。成功,是一个少数人的王国,只有迈入这个“理性王国”,才能稳定盈利。利润,就来自于那些“理性王国”之外的人。再来说指标。一个指标的参数,只能在某些时候好用,在不符合市场特征的时候是无效的,这时候的损失无可避免。如果为了适应当前需要而不断修改参数,最终会导致指标的负收益。不仅仅指标是这样,任何一套交易规则都是如此。 。。。。。。。。等等 一个理论可以证明这么多问题,谁说理论是没用的?至少,经过证明的东西,比盲目相信更科学 那么,我们就真的不能从理论上证明我们的模式的生命力吗?可以,而且同时可以很好的证明交易系统的效用,但是需要附带假设,而这个假设是非常客观的。越客观越好。这个话题,以后有空再跟大家详谈。一定要记清楚:不要把特征上升为规律。
感谢紫色股虫推荐上述文章 责任编辑:翁建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