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遍布全国各地的大宗商品中远期交易市场是依据2003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颁布的《大宗商品电子交易规范》设立的,这个规范被业界普遍认为是没有多少法律效力的,关于电子交易的技术性规范,更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和明确的监管部门。正是由于在种种方面的缺失和漏洞,全国各地设立了近1000多家同类型的交易市场。 2010年初的整顿以失败告终 2009年前后,大宗商品中远期市场的违法违规事件大量出现,多重风险集中暴露。华夏商品交易所郭远峰携款潜逃案、张卫星高德黄金爆仓、龙鼎盘崩盘、寿光“大蒜”交收风波、上海大宗(CCBOT)普洱茶交收波以及“桂糖” “琼胶”“嘉兴蚕丝绸”等丑闻不断被曝光。对此,商务部等国家六部委于2010年初曾联合下发《中远期交易市场整顿规范工作指导意见》(即业内所称“国六条”),并组成联合督查组分赴全国,对中远期市场展开整顿。这次整顿不但没有遏制大宗商品中远期市场的泛滥,反而使得这类市场得以更疯狂的发展。 下决心整治市场 2011年整治力度明显加大 面对混乱不堪的市场,国务院于2011年11月18日下发38号文件《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的决定》,限期各省、市、自治区于2011年12月底之前把各地交易所的违规违法情况上报国务院备案。为配合38号文件的实施,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11年12月21日联合发布《国务院关于修改〈期货交易管理条例〉的决定(征求意见稿)》,征求公众意见。征求意见截止时间为2012年1月21日。 已有部分交易所转移资产 据一位资深的业内人士透露,随着清理整顿风暴的升级,已经有部分违规交易场所已开始转移设备和藏匿资产。据某公司一位工作人员私下透露,该公司的办公设备已转移,办公场所已转让,老板的房产已过户到其亲友名下。30多名从业人员担心年终奖能不能兑现,个别实行年薪制的高管人员的心理更是忐忑不安。 大宗商品中远期电子交易市场的现状: 虚拟资金进场对赌,虚高的成交额、成交量和订货量令人质疑 2011年12月15日笔者采集了寿光蔬菜产业集团(天津)商品交易所的交易数据,一个交易日内成交量合计2782.8444万手,手续费收入近4000万元(每手1元至1.5元不等),成交额高达153.00716352亿元,而当日沪市的成交额473.05亿元。深市的成交额452.42亿元。据接近交易所高层的从业人员透露,其中9成以上的成交额和成交量是市场为了吸引投资者入市,人为制造流动性,而利用虚拟资金对敲买卖形成的无效交易,而这种“过度交易”行为在期货市场已被列入“异常交易”行为,是会受到严厉处罚的。 提高交割门恺,使现货实物交割形同虚设 目前的大宗商品中远期交易市场普遍以拆细交易标的来吸引中小客户进场交易,标的小的10元左右,标的大的200元左右,一般的大部分标的都在50元左右就可以参与交易,而要完成交割则需要30万元至50万元标的以上才能交割,交易标的和交割标的不对等使现货实物交割形同虚设,从而使这类市场蜕变成了纯资金对赌的赌场,完全背离了服务大宗现货,降低大宗现货流通成本的初衷。 自定游戏规则,即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 2011年12月15日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团(天津)交易所的土豆1205品种的累积订货量达到412.4136万手,接近原规则确定的最大订货量500万手的规定,第二天(12月16日)交易所单方面一个通知就把最大订货量调整到了800万手,显示出了这类交易所的交易规则存在着极大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像这种即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随意修改游戏规则的行为在同类市场普遍存在。 信息披露与公示 2010年6、7月份上海大宗(CCBOT)普洱茶6月合约的交割风波、寿光“大蒜”风波,当客户提出查验对手盘的成交记录和交割仓库的入库登记时,市场方面以“商业秘密”为由而拒绝,完全违背了市场所倡导的“公开、公平、公正”的三公原则。而这些数据在期货市场是公开披露的信息,每天结算后各个席位的成交量、多头持仓量、空头持仓量、注册仓单入库量等交易数据都要进行信息披露公示。 利用传销模式逐级发展下线代理商、交易商 据业内人士透露,交易商发展一名以上的下线交易商可以成为居间人,并能获得45%返佣,居间人发展5名以上下线交易商可以成为县级代理商获得55%的返佣,县级代理商发展15人以上下线交易商可以成为市级代理商获得65%的返佣,市级代理商发展30人以上下线交易商可以成为区域代理商获得75%的返佣,区域代理商发展50人以上下线交易商可以升职为片区经理获得85%的返佣。 综上所述,交易数据信息的封闭性,游戏规则的不确定性,虚拟资金对赌,虚高的成交量和成交额与“零交割率”以及利用传销模式在全国发展代理商、交易商是当前同类市场普遍存在的诟病。 责任编辑:翁建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