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食糖价格波动区间预计在5000—7000元上下,全年最终跌破6000元均价或将成为大概率事件。 昨日白糖一枝独秀,1209合约涨幅达3.89%,几近收复前一个月的跌幅。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市场传闻1月4日发改委关于调控糖价召开会议,其主要内容为严查走私糖,并且适当减少进口配额、稳定糖价,同时国家春节前将以6400元/吨的价格进行收储。如果传闻为真,短期内白糖或将反弹,但长期来看疲软走势仍难改。 高糖价对消费的抑制作用将延续 糖价高企导致替代糖尤其是化学甜味剂被大量使用,因此含糖食品的产销情况与食糖消费情况产生倒挂。从我国月度销糖量数据可以看出,近几个榨季全国食糖消费量处于持续萎缩态势,而全国主要用糖行业年度累计产量近几年却持续稳定增长。 自2010年开始,虽然替代糖增速放缓,但是仍然处于稳定增长中。这主要是由于食糖价格长时间高企,具有替代作用的葡萄糖和果葡糖浆等替代糖品种却并未见明显增长,导致两者之间的实际价差越拉越大,这就为更多的企业使用替代糖提供了条件。而由于口感、体积和质感等差异,化学甜味剂、淀粉糖和蔗糖之间存在着辩证的可替代性及不可替代性,因此,部分领域替代糖的使用将成为趋势。而2012年,由于糖价过高而产生的消费抑制作用将很可能继续延续下去。 新榨季库存消费比将回升 今年全国增产的概率很大,同时由于原糖进口始终维持在较高的利润水平,以及国储补库存的需要,今年原糖进口量预计仍将维持高位。而消费方面,由于淀粉糖及化学甜味剂等替代糖的大量使用,预计食糖消费可能持平略有萎缩。产量增加,进口不减,消费萎缩,这些表明2011/2012榨季的供求情况相对于上榨季将明显改善,全年最终的库存消费比有望回升。 假设2011/2012榨季共产糖1150万吨,进口量保持在200万吨以上,消费量在1300万吨左右,对应年终的结转库存将回升到2009/2010榨季,即2010年四季度的水平,而2009/2010榨季(截至10月底)的产区食糖销售均价也只有5200元而已。全国食糖库存消费比与产区食糖销售均价之间存在反向的对应关系,既然预期库存消费比相对本榨季将有所回升,那么逻辑上对应的产区食糖销售均价理应低于本榨季7000元的水平。粗略估计,明年对应的产区食糖销售均价或只有6000元左右或略多一点,按照均价基础上正负1000元的波动区间计算,今年食糖波动区间或在5000—7000元上下,全年最终跌破6000元均价或将成为大概率事件。 白糖步入熊市周期,短期难改 根据笔者去年12月在广西、湛江地区的实地调研,农民种植甘蔗的意愿普遍高涨,这在过往的几个榨季中实为罕见。2011年由于国家的物价调控政策,以棉花,橡胶为代表的经济作物,以及很多水果蔬菜品种,都先于糖价出现了周期性回落,相比而言甘蔗收购价不降反升。在收益相对高且稳定的双重刺激之下,农民改种甘蔗的积极性或居于近年来之首。笔者认为,长期而言,对于糖价,最偏空的因素不仅在于产量,还在于农民高涨的甘蔗种植意愿。 从长期逻辑上讲,本轮白糖跌势的开始,既然是始自于产量的增加,必然终结于产量的减少。中长期层面上糖价若想摆脱当前的下降趋势,必须等到甘蔗种植比较收益相对低的时候,产量才会滞后的减少,糖价才会滞后的上升。从这个角度看,2012年糖厂面临亏损的压力,下榨季甘蔗收购价有望下降,由此2013年农民种植甘蔗的收入大幅下降,积极性会锐减,才会导致食糖产量的减少,因此本轮刚刚展开的熊市周期或许持续到2013年四季度才会逆转,当然这是在天气情况较为正常的前提下做出的估计。 责任编辑:伍宝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