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汽车专家张志勇指出,通用汽车对于欧宝在华二流品牌的定位并没有改变,此次联手上汽也许仅是连续10年亏损的欧宝单方面的意愿 2008年通用拟出售欧宝品牌的方案,曾狠狠涮了一把北汽等国内车企。虽然近年来欧宝依然久病不愈,但国内车企却对其热度不减。日前,欧宝将橄榄枝伸向了上汽集团,拟于上汽集团在销售方面建立合作关系,将在华经销商数从当前的50家增加到200至300家。只是,欧宝的母公司、上汽集团最默契的合作伙伴通用集团的态度,注定了连年亏损的欧宝在这场合作中终归只是一块鸡肋。 据德国《商业日报》日前报道称,通用汽车旗下欧宝品牌有意向与中国上汽集团合作,借以提升欧宝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商业日报》援引的两条相关信息渠道称,欧宝汽车正与上汽集团谈判协商,拟在销售方面建立合作关系,以在中国市场销售和经销欧宝品牌汽车。在上汽的帮助下,欧宝计划大幅增加在华经销商数量。但目前欧宝和上汽尚未达成协议,在金融等诸多方面仍存在诸多明显问题。欧宝官方发言人对相关报道拒绝发表评论,但表示:“我们一向表示正在寻求出口机遇,而中国无疑是令人感兴趣的市场。” 1月30日,上汽集团董秘王剑璋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还未得到这方面的消息。 知名汽车专家张志勇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上汽通用的新君威和新君越依赖于欧宝平台而生,如果欧宝在中国市场茁壮成长,技术上的雷同必将对上汽通用的利润造成冲击。通用汽车对于欧宝在华二流品牌的定位并没有改变,此次联手上汽也许仅是连续10年亏损的欧宝单方面的意愿。 连续十载亏损 在欧宝希望其在华经销商数增长300%-500%的背后,是其连续十年亏损的业绩(近10余年来,欧宝只有在1999年和2000年这两年实现盈利,其余年份均现亏损)。 其实在2008年陷入困境之时,通用汽车也曾抛出将欧宝打包出售的计划,彼时曾引得北汽等中方车企逐鹿。可在收购的最后关头,通用又变脸称不再出售欧宝,并为欧宝制定下整改扭亏的方案。然而颇令通用方面尴尬的是,2010年欧宝继续亏损16亿美元;2011年第3季度欧宝税前亏损为2.92亿美元;日前根据德国欧宝汽车公司内部预测,该公司预计在2012年将销售140万台轿车,比整改方案中计划的要少销售10万台。因此公司将再次出现10亿欧元的税前亏损。通用汽车也不得不公开承认扭亏战略失败。 在欧宝久病不愈之时,通用汽车却在2011年回归了其久违的全球汽车销量冠军的宝座。通用汽车去年全球销量达到902万辆,同比增长了7.6%。其中中国市场销量230万台,美国本土市场220万台。几乎占到了通用汽车全球市场销量的一半。但由于欧宝的拖累,通用汽车在欧洲市场也保持了10年以上的亏损。 面对欧宝的连年巨亏,知名汽车专家张志勇分析指出,欧宝汽车亏损的原因有很多,但是被通用汽车边缘化是非常重要的原因。所谓的边缘化,其实就是欧宝一直被通用汽车作为一个欧洲品牌来定位,这无疑限制了欧宝汽车在全球市场的拓展。 难改在华二流品牌定位 而在此番欧宝欲联手上汽集团,拓宽其在国内的销售渠道,欧宝是否有望借助中国这一全球最大的汽车销售市场得以咸鱼翻身? 对此,业内人士并不乐观。张志勇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其实拯救欧宝的最好措施,就是将欧宝在中国的市场好好运营。可一直以来,通用汽车对于欧宝在中国的定位都仅限于“二流品牌”,毕竟上海通用的新君威和新君越,也是依赖于欧宝平台而生。如果欧宝在中国市场茁长成长,必将对上海通用的利润造成冲击。因而欧宝此番联手上汽也许仅仅是欧宝单方面的意愿。 而通用方面亦在不停地强化欧宝在中国二流品牌的战略定位。2011年,欧宝在中国市场销售总量只有5000台,即使2012年按照通用汽车乐观的估计,也只有5500台的销售规模。这样的一个销量,几乎就是一个超级豪车的市场表现。但是,通用汽车的高层表示:尽管通用汽车努力提高欧宝的中国销量,欧宝在中国将仍然仅是个二线品牌。通用汽车也无意在中国生产欧宝品牌。通用中国将重点首先放在雪佛兰,别克和凯迪拉克上。而欧宝的战略重点仍落在重振欧洲雄风。 通用中国CEO甘文维日前表示,2012年通用汽车将提升欧宝品牌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增幅预计为10%,不过欧宝仍将定位于小众品牌,通用汽车无意在华生产该品牌。 既然通用将欧宝禁锢于欧洲的态度不变,欧宝寄望于中国市场扭亏也只能是一场“一生襟抱未曾开”。张志勇指出,由于通用对于欧宝在华的二流品牌定位并没有改变,即使欧宝在华的经销商数量从50家增长至200家,相较于庞大的中国车市来说,欧宝的表现也不会发生实质性的改变。拯救欧宝的最好措施,依然是将欧宝在中国的市场好好运营,欧宝跳出亏损的漩涡,也就是很容易的事情。 责任编辑:李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