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厂商趁势而入 值得关注的是,在中国企业通过限产降价等方式大规模降低煤炭、化肥、钢铁以及铜锌等有色金属产量的同时,外国企业通过进口方式填补供给缺口的现象开始有所增加。 日前有媒体报道,包括华润集团在内的六大电力集团组成的电煤订货联盟,正在积极联系澳大利亚、印尼等产煤国煤炭企业,并拟召开首届国际性的大型电煤订货会,从国际市场寻求稳定的煤炭资源。据悉,由于此前国际煤价持续下跌,越南、印尼等煤炭出口国逐渐取消了对中国的煤炭出口限制,近期澳大利亚纽卡斯尔港煤炭FOB价格一直在80美元/吨附近,已同国内煤价相仿。 煤炭国际贸易专家认为,国内煤炭企业限产保价虽然提高了国内煤价,同时也给越南、印尼、澳大利亚,甚至于俄罗斯、美国等海外煤炭企业带来了机会。一旦进口煤炭再挤占一部分市场,短期内看空国内煤价的预期将更强烈,从而影响到合同煤价的确定。 不仅是煤炭,精炼铜也出现了进口产品趁中国企业停产之机大肆进入国内市场的情形。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2008年12月中国精炼铜进口较去年同期增加89.4%,至21.15万吨,比2007年同期增长17%,环比增幅更高达49.25%。与此同时2008年12月份全国铜产量比11月份的33.02万吨下滑了7.93%。业内人士指出,进口精炼铜的进入主要是弥补此前国内铜冶炼企业停产检修以及一些以废铜为原料的冶炼产能退出后留下的供给缺口。 此外,有迹象表明,由于人民币升值等原因,独联体等国家的钢材已经开始回流中国市场。在当前我国钢铁、煤炭等产品出口大幅下滑的背景下,外国厂商的趁势进入国内市场的动向可能会使得原本艰难的“去库存化”努力增添新的变数。 有色金属库存居高不下 虽然钢铁、化肥、煤炭等产品的库存出现了大幅下降,但是数据显示,截至目前金属铝等有色金属的高库存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缓解。春节期间国际铝业协会(IAI)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球未锻造的铝库存截至去年12月底增加至167.6吨,达到创纪录的271万吨。其中LME铝库存增加19225吨,截至今年1月末,LME铝库存已经较2007年1月份翻了三番。 据了解,上述情形还是去年第四季度国内外炼铝厂商大规模减产后的结果。据悉,去年第四季度金属铝生产企业已经对供应做出了强烈反应,国内外减产的总规模高达800万吨/年,约占全球原铝产能的18%。 中国中期分析师表示,在2009年这些减产效果将逐渐显现,大量的减产有助于平衡消费的极度萎缩。该分析师同时认为,即使减产有助于铝市场过剩量出现明显下滑,但是铝价在今年上半年仍有继续下跌的需要。而且今年上半年可能是实体经济表现最糟的阶段,下游企业有持续削减库存的需要,这种减少库存的行为令需求更加疲弱,增加了价格下行的压力。 国际投行的分析师表示,一些人士寄希望于中国将全球经济拉出困局的想法很不切合实际,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铝生产及消费大国,缺少中国需求支撑的铝市后市不容乐观。 其实,不仅仅是铝产品,金属锡的情况同样如此。虽然去年第四季度,全球金属锡生产厂商均大幅减持,但是数据显示,市场对锡产品的需求仍旧低迷。去年12月份,我国国内锡产量仅为8853吨,单月产量环比下滑22.46%;全年累计完成产量12.95万吨,同比下滑11.1%。进口方面,去年12月份我国进口锡总量为623吨,同比下滑55.15%,环比下滑41.5%。 业内分析师认为,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锡生产商的停滞产能短期内恐怕难以恢复。根据11月初锡业股份发布的公告,该公司2008年第四季度比计划减产30%左右。世界第二大锡生产商印尼天马公司(PT Timah)去年削减了大约2007年产能的23%,产量为45000-48000吨。 另外,接受采访的分析师均表示,库存下降的问题比较复杂,即便判断行业的库存水平整体下降了,但是在分析过程中,还是需要具体的公司具体对待,毕竟不同公司的规模不同、原来的库存水平也不一样。 去年三季度末库存“摸高” 对于绝大多数上市公司来说,2008年三季度末无疑是一个令人恐惧的时刻,库存的急剧攀升让许多公司吓出一身冷汗。 WIND统计显示,2008年三季度末1600余家上市公司的库存总额达到1.91万亿元,比2007年同期增加7697.58亿元,同比增幅接近70%。1150余家公司库存不同程度上升,即约有70%的上市公司库存增加,其中库存绝对额增加在10亿元以上的公司110余家,前50家公司的库存增加额达到3807.19亿元,占全部新增库存的50%。当然并非所有的公司的库存都在增加,其实有405家公司的库存不升反降。 从库存的增长幅度分析,2008年第三季度末库存增长较快,增幅达到50%以上的公司有419家。除去部分因为资产注入而导致的库存数量激增的公司,库存增幅较大的公司主要涉及石油化工、房地产、钢铁、电力、电气设备、有色金属、煤炭、汽车以及机械制造等行业。其中石油化工、房地产、汽车以及机械制造等三大产业涉及的上市公司数量最多,每个产业都有30多家公司的库存出现过快增加。 广发证券化工行业分析师曹新表示,“需求突然间消失导致了2008年第三季度末企业高库存的产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