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15年,煤炭产量的上限将是37.9亿吨,比2011年相差仅2亿吨 国家发改委提出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思路,对能源消费总量和用电总量同时加以控制。对此,记者采访各方专家,多数认为,煤炭总量控制是能源总量控制的关键,但实现过程很艰难。 同时,对于用电是否该有总量控制业界却有不同的声音,中国能源网CIO韩晓平认为,缺点电是好事,如果不缺电一些结构性的调整根本没法做。然而,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秘书长王志轩认为不宜定量控制电力消费,应采取经济和价格手段促进节约和有效利用。相关行业企业中,国电电力(600795,股吧)董秘陈景东也认为,电力属于二次能源,应该提高二次能源在总能源中的比重。 控制一次能源煤炭总量 国家需关注控制成本投入 目前为止,国内煤炭占据能源消费的比重仍是最大的,其中,接近80%的用电都是来自于火电。 美国大自然资源保护协会高级顾问杨富强在相关会议中指出,不仅是气候变化,还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PM2.5以及公众身体健康,煤炭带来的负面影响太大了。能源总量控制中,煤炭是最关键的部分,要想控制住能源总量必须从煤炭抓起,但最难控制住的也是煤炭。 按照国家提出的能源控制总量目标,到2015年预计国内煤炭消耗约为37亿吨,而这个数据在2011年已经达到了35.8亿吨煤,中间仅相差1亿吨。 针对这个问题,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院长马中也同样指出,总量控制不可能是一夜之间实现的,应该有一个时间表,国家需要给企业和地方政府一个预期。同时要进行差异判断,不同的地方具体情况不同。 马中指出,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注重成本。要有一个缓冲期,比如五年内调整到什么水平,很多企业可以在这个时间内调整自身。目前,国内在源头和终端这两头做的很多,中间做的太少。中间过程国家若有相关政策推动,远远高于末端治理效率。 而对于国家已经提出来的能源总量控制政策实施情况如何?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姜克隽提到了自己去四川考察的结果,“地方多数已经按照要求去做了,但是并没有一个很好的核查机制”。 针对这个问题,杨富强指出,经济增速和能耗总量是不一致的,人大提出的经济增速和发改委提出的能源控制总量二者出现不一致,地方政府会反问该按哪个标准?最终实现起来还是很困难的。 加大二次能源比重 用电总量无需控制? 美国大自然资源保护协会高级顾问杨富强指出,控制煤炭总量,需要对下游电力、钢铁、水泥、以及煤化工等等进行控制。 此次,国家发改委提出的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是,到2015年我国用电量控制在6.4万亿千瓦时。 而这一控制引发了业界不同的声音,首先是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秘书长王志轩在一次会议上指出,在我国电气化水平不高、人均用电量远远低于先进国家的阶段,电力是一种优质、清洁和便利的二次能源,不宜定量控制电力消费,应采取经济和价格手段促进节约和有效利用。 对此,中国能源网CIO韩晓平认为,能源总量控制非常必要。缺点电是好事,如果不缺电很多结构性调整根本没法做。先把保证民生,创造就业、创造GDP的的排在前头,对耗电又污染环境的高耗能行业采取有序用电。 同时指出,中国属于政府拉动型的经济,总量控制在中国是必须要做的事。只有跟政府、跟政绩挂钩才能把总量控制住。 同样的问题记者采访中信证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研究人员,他认为,国家限制电量没有理由,电属于二次能源,远比属于一次能源的煤炭转化效率高的多。 国电电力董秘陈景东认为,从能源的使用效率、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考虑,一次能源应该限制总量,同时,要提高二次能源如电力在总能源中的比重。 责任编辑:伍宝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