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以来,中国对海外资源的投资骤然提速。已经宣布的投资包括:中铝向力拓增资195亿美元,将整体持股比例增至18%,并获得力拓集团有关铁矿、铜矿与铝资产的部分股权。中国五矿集团计划斥资17亿美元收购澳大利亚OZ矿业公司的全部股份。OZ是澳大利亚第二大锌矿公司,也是铜与黄金的主要供应商之一。根据英国《金融时报》2月24日最新报道,湖南华菱钢铁集团将买入澳大利亚第三大矿业公司FMG 16.5%的股份。此外,中国还相继与俄罗斯、巴西等国家达成了“贷款换石油”协议。2009年春节后,中国企业海外出击的新闻可谓四面开花,令人目不暇接。 应该如何看待2009年初中资企业重拳出击海外资源业呢?笔者认为,总体上而言,这是一种值得赞赏的现象。次贷危机的深化与扩展为中国资源业企业的海外并购提供了难得的“时间之窗”。利用这一时机,以合理价格取得海外资源供应商股份,有利于对冲未来资源价格上涨的宏观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平滑未来的资源进口价格,从而有助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对展开收购的中资企业而言,在市场低迷时期,以较低成本向产业链上端拓展有望在市场转暖后带来丰厚利润。不过,中国企业在进行并购之前,也应充分考虑成本收益是否合理和未来公司的整合难度。 次贷危机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以及全球经济危机之后,已经导致发达经济体集体步入衰退,新兴市场经济体经济增长严重减速。全球范围内对资源的需求骤然下降,以及短期内作为主要计价货币的美元走强,共同导致全球能源与大宗商品价格从2008年第4季度起持续下跌。国际原油价格已由2008年7月的每桶超过140美元暴降至当前的每桶40美元以下,铁矿石、铜材、铝土矿等资源价格也大幅下跌。对那些对进口资源依赖程度较高的国家而言,这提供了难得的以低价构筑资源储备的机会。例如,尽管美国在次贷危机中损失惨重,但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美国仍在大举囤油。2008年12月,美国原油进口量由11月的2.62亿桶上升至3.20亿桶。截止2009年2月中旬,美国的石油战略储备已经超过7亿桶,而商品原油库存已经达到3.5亿桶。相比之下,2009年1月中国的原油、成品油、铜及铜材、铁矿石、天然橡胶的进口量均出现大幅下降,这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今年1月份中国能源与大宗商品进口量下降,很大程度上与中国企业的去库存化有关。很多中国企业在去年资源价格高企之际大举进口以规避价格继续上升之风险,在国内需求下降、资源价格暴跌之后,不得不痛苦地消化库存。然而,从长远来看,尽管资源价格暴跌造成了存货价值亏损,但资源价格暴跌也为中国企业在长期内降低资源成本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在中国政策性银行提供的资金支持下,中国企业在2009年年初的大举出击也就不足为奇了。 有人依然质疑中国企业进行海外资源并购的时机——考虑到资源价格仍有下跌空间,目前出击可能为时尚早:中铝第一次收购力拓股份即属此例。对此,笔者的看法恰好相反。目前正是中国企业进行海外资源并购的时间之窗,这个窗口不会永远敞开。 目前,美国政府动用了极其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进行救市。即使不考虑奥巴马政府7870亿美元救市计划,2009年美国政府财政赤字也将达到创纪录的1.2万亿美元。2009年美国政府将至少发行2万亿美元国债。此外,自2008年9月雷曼兄弟破产以来,美联储的总资产已经由8000亿美元左右膨胀至2.5万亿美元左右,其中增长的主要是货币与信贷。一旦投资者开始对美国国债的市场价值和美元汇率失去信心,美国国债的收益率将陡然上升,美国国内可能出现恶性通胀,而美元也将大幅贬值。计价货币大幅贬值的影响将会超过需求下降的影响,从而推动全球资源价格上涨。而伴随着全球资源价格重新上涨,大量的投机性资金可能再次进入期货市场,再度把全球资源价格炒出新高。这幅前景并非痴人说梦——最早可能出现在2009年下半年。因此,目前的时机可谓转瞬即逝。如果以价格可能继续下降为由继续观望,可能再度错失机会。 当然,目前进行海外资源投资并非没有风险。中铝对力拓的增资便可能遭遇来自董事会、股东以及澳大利亚政府的不同意见,毕竟资源业通常被一国视为战略性行业。中国与俄罗斯、巴西的贷款换石油协议,也仅仅敲定了资源数量而没有锁定资源价格,从而无法对冲未来资源价格上涨风险。换句话说,只能保证供应量而不能保证成本。 此外,在进行兼并收购之前,中资企业的尽职调查一定要做到位。对资源潜在储量的估算、对目标企业或有债务或潜在风险的调查、对目标企业文化、董事会、管理层与工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东道国政府的支持力度等,均应有充分的准备。在此基础上,中资企业才能制订合理的收购价格。否则,便可能出现高代价却无功而返的结局——上汽收购双龙便是一个值得铭记的前车之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