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简介 本书可能是近十年以来有关欧元的、最重要的学术著作。它是一部关于欧元危机的悬疑式科普“小说”。作者汉斯-沃纳·辛恩曾被评为“改变世界的十大重要人物”之一、“德国具有政治影响力的经济学家”。本书批判性地阐述了欧元的历史,欧元危机,以及欧洲中央银行和欧元区各国的纾困计划。作者在解开复杂谜团,曝光幕后秘辛的同时,启发我们理解欧洲是如何一步步陷入困境的。对渴望了解欧洲的读者而言,《欧元陷阱》无疑是必读之书。 编辑推荐 《欧元陷阱:关于泡沫破灭、预算和信仰》作者对欧债危机以及欧元生成进行了清晰的描述和精彩的诠释,在解开复杂谜团,曝光幕后秘辛的同时,启发我们理解欧洲是如何一步步陷入困境的。 媒体推荐 “在这本针对欧洲经济的专业分析书里,汉斯-维尔纳·辛恩认为欧元作为野心勃勃的政治工具,但却败于引入动因和机制的缺失。辛恩通过解剖式地分析,揭示了欧元区因货币政策的实施而损害各成员国财政政策执行的本质,即未明确地认可或同意哪些成员国可以免除债务负担。辛恩呼吁,通往欧洲稳定与繁荣之路上的最大障碍是欧元体系的非逻辑性和不可持续性。本书对那些希望通过捍卫欧元作为替代解决方案的人们做出了强力的反击。” ——艾伦·奥尔巴赫(Alan J.Auerbach),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经济学和法律系教授 “汉斯-维尔纳·辛恩撰写了一部关于欧元危机方面的、见解独特的著作。对非专业读者来说,该书资料详实、通俗易懂。希望该书不仅被拿来阅读,而且还可以触动参与那些决策的政治家们。” ——恩斯特·巴尔登斯贝格尔(Ernst Baltensperger),柏林大学宏观经济学荣誉教授 “汉斯-维尔纳·辛恩贡献了一部卓越的著作。该著作清晰地概述了欧盟各地因过度的主权债务以及竞争力差异所引发的危险。该书准确地指出,南欧国家从欧洲中央银行获得的信贷规模被急速扩大,由此而产生的对应风险被置于经济运转稳定的其他成员国的资产之上。” ——彼得·伯恩霍尔兹(Peter Bernholz),巴塞尔大学公共金融学荣誉教授 作者简介 汉斯-维尔纳·辛恩(Hans-Werner Sinn)(1948-),德国慕尼黑大学经济与公共财政学教授,慕尼黑经济研究所(IFO)所长,德国联邦经济部经济顾问委员会成员,其发表的众多专著与论文在德国甚具影响力,2007 年出版的《德国还能被拯救吗?》成为对德国“2010 议程”改革计划中具有影响力的公共政策分析书籍。其《赌场式的资本主义》(2009)被《德国商报》(Handelsblatt )列为历来50 本很好的经济读物之一。近年来,辛恩在国内外重要媒体,如《金融时报》、《人民日报》、财经网等发表经济评论。《金融时报》(德国版)和“德国经济学会”共同将辛恩列为具有公众影响力的两位德国经济学家之一。辛恩也在“最常被学术论文引用的德国经济学家”问卷调查中位列第二名。英国《独立报》将辛恩选入“改变世界”的十大重要人物之一。2013 年,辛恩被《法兰克福汇报》列为具有政治影响力的经济学家。 曹慧(1969-),国际政治学博士,银行与金融学硕士,长期从事欧洲问题研究。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著有英文专著《欧盟气候变化政策:内部政策制定与国际谈判的关系》(2012 年),在《欧洲研究》、《现代国际关系》、《中国金融》等期刊上发表论文。近年来,也常常在《世界知识》等国内媒体上发表时政评论。 中文版序言 年近岁末,终于找到时间来履行我早些时候做出的承诺:为《欧元陷阱》的中文版写一篇序言。刚刚翻阅了几页就感到开卷过晚的遗憾,再读两章便顿觉豁然开朗。跟着作者的侃侃道来,走入欧元经济的根根节节,也看到欧元区社会和政治的波涛汹涌。虽然我和我的同事们是中国最早介绍欧元的人群,我们也曾跟踪欧元在债务危机中的起伏跌宕而著述评说,然而对于欧元的问世、成长和危机的内在逻辑和外部环境,多少还是有些雾里看花,而这本书用最简洁明了的方式,帮我们重新认识欧元、欧盟和欧洲。 作者指出,欧元的问世并非经济规律使然,而是受到欧盟宏大的政治目标和理想的激励和支撑。欧元设计者们的初衷是通过欧元的建设促成欧洲的政治联盟,但在政治尚处于分立的联盟中,欧元区逐步变成了庞大的转移支付体系和债务联盟。欧洲央行的组织结构并不能确保欧元按照经济规律运行,欧元的决策在某种程度上是为政治权重所左右。 欧元的结构性矛盾曾经为乐观主义的远大抱负所掩盖,但却一览无余地暴露在始于美国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在南部欧元区国家出现主权债务危机以后,那些曾经被信念和期待聚集在一起的各种要素纷纷离散。随着债务违约风险的增加和经济增长前景的黯淡,竞争力持续下降、失业率不断走高、市场像过山车一样起伏不定、欧元区的纾困措施顾此失彼,要防止欧元的失败,而又难以从根本上扭转欧元区因竞争力降低而走向颓势。失去自信的欧元区出现政治组织破碎、疑欧情绪暴涨,有些民众开始走向极端。 不让人乐观的是,欧元区的南部国家“因欧元引起的通胀性信贷泡沫而丧失经济竞争力”,却又使得欧元区的北部国家“因提供纾困资金而掉入联合负债的漩涡”。作者认为,欧元区在危机面前采取了一些饮鸩止渴的措施,迫使欧元区在各种危机之间疲于奔命。作者逐一分析了欧元区边缘国家的经济泡沫、资本在欧元区的流向、竞争力不高的困局,以及欧元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冲击的措施和机制,然后指出:欧元区陷入了恶性循环的六个步骤:隐晦的纾困承诺、来自各国央行的借款、欧央行的“证券市场计划”(购买抵押品)、“欧洲金融稳定机制”和“OMT”(直接货币交易计划)、以及银行业联盟等救助性政策措施,这些措施大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么是治标不治本,要么是遗留了一大堆需要继续解决的问题,例如“单一监管机制”和“单一清算机制”相继提上日程。但是,市场失灵和政府错位相互扭结,并未理顺。纾困计划违背了《欧洲联盟运行条约》的“不救助”条款,欧盟领导人为了应对欧元危机所做的违反常规的决定与《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相悖。北部欧洲的纳税人因此而背上了更重的包袱,但是并没有换来南部欧洲竞争力的提高。 当然作者也认为,欧洲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如果各国遵守《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规定,欧洲货币联盟有可能成功。在并非单一制的国家里推行单一货币,欧元已经创造了奇迹。面对当前的困难,欧元区还是有一些更好的政策选择,美国也曾经提供了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欧元区南部国家需要为共同繁荣做出应有的贡献,并努力解决国际收支失衡的问题,各利益攸关方与债权人协商实施“债务换股权”的资本重组也应当进一步改善。此外,欧元体系应当是开放而非封闭的体系,暂时的“退出机制”也应当是欧元区强身健体的一个选项。总之,应当停止“财政契约”和“债务联盟”的危险游戏,使欧元区政策更加适应独特的“多元一体”的欧洲。 我在2013年的慕尼黑经济高峰会上遇见过本书的作者辛恩教授,曾经对他的直言不讳印象深刻,后经德国友人推荐此书,读后更为作者的批判精神和秉笔直书而心生敬佩。作者说,他没有给世界带来有关欧洲货币联盟的很多好消息,而我却认为他给世人带来了有关欧元的很多好分析,而这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借此感谢我的同事,本书的译者曹慧女士。她的译文很专业,也很流畅。在译作中可以看出她的用心和长时间投入。作为译者,不以文字换取声名和利益,而是为了沟通中外人士对于事物的深层理解而辛勤工作,这样的努力值得尊敬。我的这份尊敬同样也给予认真工作的编者和出版者。 最后,我也愿以此序表达我对欧元的祝福。通过《欧元陷阱》一书,我们进一步看到欧洲一体化道路的曲折艰难,但是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欧洲的别无选择。辛恩教授说的对,“中国需要一个强大的欧洲,而欧洲也需要一个强大的中国”。祝愿欧元超越陷阱,祝愿欧洲统一强盛! 周弘于2015年岁末 后记 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经济、金融形势,汉斯一维尔纳·辛恩先生以欧债危机为出发点,从新的角度剖析欧洲一体化进程和欧元未来的发展趋势。或许,这些观点可以成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参考。 对我而言,这绝对不是一本枯燥无味的学术书籍。相反,在翻译过程中,通过辛恩先生抽丝剥茧式的逻辑和具有说服力的数据分析,我更倾向于将本书视为一部悬疑式科普小说进行阅读。 通过从欧债危机的爆发到对欧元体系的重新思考,本书不仅诠释了危机的诱因,提出解决危机的中短期方案,而且还大胆地提出了改善欧元区设计缺陷的长期规划。辛恩先生认为,欧元区的这场危机偶然性中有着必然性。美国次贷危机以及雷曼公司倒闭是引发了欧元区危机的偶然因素,但欧元的过早引入,以及随后在欧元区内采取的某些货币政策是危机持续发展的必然性因素。即使当全球经济普遍开始复苏的2011年,南欧国家依然深陷在物价过高、政府债台高筑、公共部门开支过大、出口行业流失资本和人才等使产业缺乏竞争力、经济停滞不前的泥沼之中。探究其因,造成经济振兴乏力的主要原因在于这些国家长期在近乎零利差、无风险的环境下产生对赤字预算的过度依赖。 。 无独有偶,对欧元批评最厉害的马丁·费尔德斯坦早在十年前也预见到了类似的场景。在经济学理论中,对任何一个经济体而言,实施预算赤字政策对政府持续增长的公共开支具有吸引力。不过,独立货币国家的长期赤字会引发金融市场的相对反应,这种反应可以遏制政府使用长期赤字政策。然而,这种市场调节功能在欧元区却不起作用。辛恩总结到,这主要是因为欧元带来的利率趋同,欧元区统一的货币政策和各自为政的财政政策等内部制度设计缺陷造成了资本市场的调节功能在欧盟和成员国层面之间的中断,换句话说,欧元区内利率趋同营造的“无风险”环境极大增强了部分国家政府和私人投资者的信心,资本开始大量涌入价格相对较低、赤字较高、公债水平较高的南欧国家。在1995年到2007年期问,南欧国家的经济增长迅猛,平均增幅为37%,爱尔兰甚至达到129%,希腊和西班牙经济均以55%的增速扩张。 辛恩认为,多年以来,欧元区各国对《稳定与增长公约》的忽视是造成危机在欧元区发展的催化剂。在推进经济与金融一体化的过程中,尤其是在欧元启用时,欧盟就有为成员国过度依赖财政赤字这种顾虑而设计的条款。但随着德、法的相继“撞线”,各国领导人之间达成的相互默契,使《公约》设定的惩罚机制流于形式。2005年,欧盟通过对《公约》的修改使那些习惯于财政赤字的国家更依赖于“寅吃卯粮”这种方式。 辛恩还对欧洲中央银行制定救助政策的决策过程提出了质疑。他认为,欧洲中央银行权力过大以及对《欧洲联盟基础运行条约》(第125条)的误读为欧元体系通过的各项利用财政资金,救助危机国家措施提供了合法的外衣。欧央行被赋予独立制定货币政策权利的本意是在保持其政治立场独立性的前提下,维持欧元区内的价格稳定,保证货币传导机制的运行正常。但欧央行内部决策程序不仅受到投票代表所属国家政治立场的左右,而且在重大决策上采取了无法体现欧洲民主价值的投票方式。 在大众看来,危机国家依靠欧央行推出的SMP计划、OMT‘计划以及长期运行的EMS机制等政策才得以渡过难关。然而,辛恩认为,这些措施正是欧央行值得质疑的地方。欧央行通过对财政资金的调度,为危机国家提供公共信贷,购买危机国家的政府债券等操作,不留痕迹地介入欧元区各国的财政政策中。值得一提的是,辛恩通过慕尼黑经济研究所对“泛欧实时全额自动清算快速转账体系”(简称‘I'arget体系)以及’Far·gel余额的研究,针对欧元体系存在的内部设计缺陷提出了独特的观点。这也是本书的精彩处之一。 尽管依然支持欧盟,向往欧罗巴合众国的建立,但辛恩强调,欧元体系如不及时采取刮骨疗伤的办法的话,欧元区将被拖入恶性循环的怪圈。因此,希腊退出欧元区不可避免。无论您是否认同他的观点,辛恩描绘的希腊退出路径和制度安排为我们揭开了许多未知的领域。 本译著的出版得益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提供的机会,尤其得到祝得彬老师以及刘学谦老师的鼓励和支持。此外,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良好的学术环境保障了本书的顺利完成。同时,感谢所内外老师提供的学术见地和无私帮助,尤其是杨解朴老师。 在过去的半年中,家人的陪伴和支持使我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仅以此书作为对他们的回报。 《欧元陷阱》全书由曹慧翻译。本书在尽量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为方便中国广大读者起见,译者对书中做了部分简明的注释。限于译者水平有限,书中疏误之处在所难免,祈望多方指教,不胜盼祷! 北京 2015年夏 文摘 塞浦路斯不同于其他受危机困扰的国家,危机并未源自净外债,而是来自其庞大的对外净资产。在危机前和危机中,塞浦路斯抓住了机遇,以净额价值向境外举债。然而,该国和爱尔兰一样,遭受着资产重估的负效应,应该也是由于使用债务工具转变债务到期日造成的。2012年年底,塞浦路斯的净外债比例为82%,大致相当于西班牙的规模。 其余债务人还包括东欧成员国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和斯洛伐克。这些国家在危机前均大量向外国举债,但在危机中有所下降。尤其是爱沙尼亚2007年后几乎不再从国外借款,并从债务贬值中获益。相反,和爱尔兰的状况一样,斯洛文尼亚则因资产贬值而受损。截至2012年年底,斯洛文尼亚的净外债相对GDP比例为45%,爱沙尼亚为54%,斯洛伐克为64%。 如前文所讨论的,鉴于其对低利率优势的挥霍浪费,人们或许会惊讶地发现,在受危机困扰的国家当中,意大利的净外债对GDP比率却出奇的低。不同于其他国家,在1996—2007年的低利率时期,意大利并没有通过向外借钱使外债比率恶化,反而向外贷出了180亿欧元的小额款项。只是在危机发生过程中,意大利经常账户呈现逆差,造成净外债比率扩大(白色区域部分)。截至2012年年底,意大利对外负资产净头寸仅为GDP的28%,占到其他GIPSIC国家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之间。该比率仅比该国债务对GDP比率的1/5多一些。造成该现象的原因是,意大利的外债主要来自私人,而并非政府。该国政府发行的债券主要被该国公民、而不是外国人所拥有。从某种程度上看,意大利人在私人借贷方面精明有余,但在公共借贷方面则审慎不足。 卢森堡以拥有最多正对外资产净头寸而位列欧盟之首。其对外资产净头寸占该国GDP的比例为169%。比利时以48%名列第二。危机前,比利时拥有巨额的经常账户盈余;危机中,由于该国的长期外债贬值,其经常项目盈余进一步扩大。该国的公共外债比例达到GDP的100%。令人惊讶的是,与具有上述特征的意大利相比,两者唯yi的区别是,比利时人不是净外债借款人。 责任编辑:韩奕舒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