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6日美股道琼斯指数创造出07、08年股市暴跌行情的调整新低点。然而,就在这一天,同时开启了美股市场又一个新的起点,而在接下来的九年时间内,美股市场走出了真正意义上的慢牛行情。 2018年1月26日美股道琼斯指数创出了26616.71高点,而这一高点位置已经与2009年3月6日的6469.95低点上涨了四倍之多。在这一轮美股九年长牛行情之中,不仅激活了不少上市公司的股价增值空间,而且还创造出不少巨头上市公司的价格奇迹,而无论对国外巨头上市公司,还是对中概股巨头上市公司来说,也确实充分享受到这九年时间的牛市盛宴。 九年时间,市场指数涨幅超过四倍,这确实是近年来全球市场中颇具增值效果的投资渠道。然而,纵观美股市场的九年长牛行情,却往往展现出上涨时间长调整时间短、股市波动率低以及股市年均涨幅力度较为均衡等特征。 确实,自2009年以来,美股市场年度收涨的次数显著高于年度收跌的次数,且年均涨幅多处于10%至20%的区间,甚少出现年度涨幅超过20%的现象,整体波动率相对较低。与此同时,从美股市场部分上市公司的表现来看,虽然市场指数呈现出单边上涨的牛市行情,但部分上市公司的股价却并未同步跟进市场的表现,远远跑输同期市场的涨幅。由此可见,对于美股市场长达九年时间的大牛市中,也并非属于齐涨齐跌的行情性质,而这也是股票市场机构化程度较深的真实写照。 对于美股市场的九年牛市行情,实际上从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本土超低利率的环境,甚至还一直保持着较长的时期。股票市场,本身属于利率敏感的场所,而从近年来美股市场的表现来看,当本土逐渐走出低利率乃至超低利率的局面后,支撑股票市场长期走牛的重要推动力却逐渐减弱,而利率敏感性较强的股票市场,也难免发生大幅波动的表现。 不过,从实际情况下,影响股票市场的走向并非仅仅局限于市场利率,而例如股票估值水平、市场的供需关系、股市投资回报预期等因素,同样影响着股票市场的最终走向,而一旦股市趋势得以形成,那么要想改变趋势的力量就显得不那么容易了。 美联储接连加息缩表,加上近期中美贸易关系的不稳定预期,这系列因素无疑给全球股票市场带来了深刻性的影响。 其中,前者美联储加息压力不断,推升市场利率的提升,而作为利率敏感的股票市场难免会发生较大的波动;另一方面则是中美关系的摩擦频率加大,而本来互利共赢的两个大国,却演变成摩擦频现的状况,无疑并不利于两者的可持续发展。无论最终结果如何,双方都没有最终的赢家。由此可见,对于近期美股的大幅波动表现,中美关系摩擦却成为了导火索,而实质原因还是离不开利率提升预期以及估值修复的压力。 美股市场走出九年牛市,步入2018年之后,却在短短两个月时间内出现了15%左右的累计最大跌幅,这虽然看似跌幅显著,但与九年时间涨幅超过四倍的表现相比,却显得并不过分。至于美股九年大牛市是否已经终结,或许先看美股最终是否有效跌破年线支撑再做定论。 如果说美股市场的急跌属于市场的自我调节,那么对于A股市场的跌跌不休表现,却从一定程度上受压于政策性的压力,如之前15年下半年轰轰烈烈的股市“去杠杆化”过程,到之后金融市场多领域的去杠杆化举措等,也从很大程度上加快了当时股市的牛市拐点,并很快重新步入熊市行情调整格局之中。 2015年6月12日沪市创出5178.19高点,而创业板市场见到高点的时间则更早一些,为2015年6月5日。然而,时至目前,无论是沪市主板还是创业板等市场,依旧还是处于筑底的过程之中,而自15年6月份至今,已经有接近三年的时间,而这三年时间内A股市场却经历了一轮持续“去杠杆化”、“去泡沫化”的熊市行情。 与美股牛长熊短的市场表现相比,A股市场更属于牛短熊长的运行特征。确实,回顾过去的市场表现,从2001年至2005年,从2010年至2014年,而后再从2015年到现在,A股市场的熊市运行周期却非常漫长,平均每一阶段的大熊市行情需要耗费四年左右的时间。如今,对于步入熊市第三年的A股市场,可以认为是熊市的中后期阶段,但往往越到这个阶段,市场的残酷性却愈发明显。 不过,归根到底,无论是美股市场还是A股市场,起到实质性影响的共同因素,还是来自于市场利率、市场估值以及市场供需关系等。 由此可见,与美股市场相比,A股市场中影响股市走势的原因有更多,问题也更为复杂。对于之前几年的A股市场表现,一方面受压于政策环境的持续收紧,另一方面则更多受压于估值修复的压力、股市持续扩容以及密集减持潮的影响。 时下,虽然美股九年大牛市行情有一个阶段性休整的需求,但对于美股市场得以长期走牛的原因,却非常值得我们去思考与借鉴。由此可见,对于当前的A股市场,把股票市场打造成一个颇具规模、颇具全球影响力的投资场所并不是特别困难,但困难之处,则是如何均衡股市投融资功能以及如何让投资者享受到股市发展的成果。作为市场重要参与者,国内投资者何时可以安心投资、放心投资,这是股市步入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责任编辑:李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