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2月23日 星期一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投资视角 >> 七禾研究

60岁以上超2.6亿,这个产业是未来十年风口?这些数据很重要,来看解读!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21-05-11 17:55:27 来源:七禾研究

大家期待已久的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终于发布了,数据显示,我国当前总人口为141178万人,同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相比,增加7206万人,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表示,十年来,我国人口总量持续增长,仍然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七普数据的公布后,引发众网友讨论,微博实时热搜榜单上,多个话题均与七普数据有关。



我们来看下具体数据:


全国人口共141178万人


全国人口共141178万人,与2010年的133972万人相比,增加7206万人,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比2000年到201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0.57%下降0.04个百分点。数据表明,我国人口10年来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


历次人口普查全国人口及年均增长率


男性比女性多3490万人


全国人口中,男性人口为72334万人,占51.24%;女性人口为68844万人,占48.76%。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5.07,与2010年基本持平,略有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1.3,较2010年下降6.8。我国人口的性别结构持续改善。



60岁及以上人口超2.6亿,占18.70%


全国人口中,0—14岁人口为25338万人,占17.95%;15—59岁人口为89438万人,占63.35%;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13.50%。与2010年相比,0—14岁、15—59岁、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分别上升1.35个百分点、下降6.79个百分点、上升5.44个百分点。我国少儿人口比重回升,生育政策调整取得了积极成效。同时,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未来一段时期将持续面临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压力。


全国人口年龄构成


31个省份中,15—59岁人口比重在65%以上的省份有13个,在60%—65%之间的省份有15个,在60%以下的省份有3个。除西藏外,其他30个省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均超过7%,其中,12个省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过14%。


2020年我国出生人口为1200万人


2016年、2017年出生人口大幅增加,分别超过1800万人、1700万人。2018年以来出生人口数量有所回落。初步汇总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出生人口为1200万人,这个规模依然不小。2014年-2017年出生人口中二孩占比明显上升,此后虽有所下降但还是高于40%。生育率降低,我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3,已经处于较低生育水平。


我国人口平均年龄38.8岁


我国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为8.8亿人,劳动力人口资源仍然充沛。我国人口平均年龄通过这次普查了解到是38.8岁。总的看,依然年富力强。


东北地区人口10年下降1.2%


东部地区人口占39.93%,中部地区占25.83%,西部地区占27.12%,东北地区占6.98%。与2010年相比,东部地区人口所占比重上升2.1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下降0.79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上升0.22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下降1.20个百分点。人口向经济发达区域、城市群进一步集聚。其中人口增长较多的3个省份依次为:广东、浙江、江苏。


各地区人口


城镇人口突破9亿


全国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0199万人,占63.8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0979万人,占36.11%。与2010年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3642万人,乡村人口减少16436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4.21个百分点。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深入发展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落实落地,10年来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历次人口普查城乡人口


流动人口增长69.73%


全国人口中,人户分离人口为49276万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为11694万人,流动人口为37582万人,其中,跨省流动人口为12484万人。与2010年相比,人户分离人口增长88.52%,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增长192.66%,流动人口增长69.73%。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为人口的迁移流动创造了条件,人口流动趋势更加明显,流动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


2.18亿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


全国人口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1836万人。与2010年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8930人上升为15467人,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08年提高至9.91年,文盲率由4.08%下降为2.67%。受教育状况的持续改善反映了10年来我国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以及扫除青壮年文盲等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人口素质不断提高。


统计局解读七普数据


对于以上数据,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等人进行了官方解读。


   


(1)辩证看待人口变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宁吉喆称,普查成果,全面详实地反映了当前我国人口的基本情况及十年间人口的发展变化,总的来看可以用这么几句话来概括。


十年来,我国人口总量持续增长,仍然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口质量稳步提升,人口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人口结构调整变化,性别结构改善,年龄结构是“两升一降”。人口流动集聚的趋势更加明显,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具体有以下六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从人口总量上看,虽然我国人口总量增速是放缓的,但仍然保持了平稳增长。


第二,从人口质量上看,我国人口受教育水平明显提高,人口的素质不断提升。


第三,从性别构成上看,出生人口性别比稳步下降,性别结构得到改善。


第四,从年龄构成上看,少儿人口数量增加,比重上升。


五,从人口迁徙流动情况看,人口流动依然活跃,人口的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


第六,从人口的城乡结构看,我国城镇常住人口持续增加,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进一步提高。


宁吉喆表示,要辩证看待人口变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一是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超大规模国内市场优势将长期存在,人口与资源环境仍将处于紧平衡状态。同时,人口增长放缓,需要采取措施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二是劳动力资源依然丰富,人口红利继续存在,同时劳动年龄人口逐年缓慢减少,经济结构和科技发展需要调整适应。三是人口素质不断提高,人才红利新的优势将逐步显现。同时,大学生就业压力加大,产业转型升级步伐需要加快。四是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比重双双上升,少儿人口比重上升既反映了调整生育政策的积极成效,又凸显了“一老一小”问题的重要性,需要优化生育政策,完善养育等人口服务体系。老年人口比例上升较快,老龄化已成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同时,老年人口的增加也会带来智慧、传承、发挥和需求拓展扩大。五是人口加快集聚,既反映了城镇化和经济集聚的趋势性变化,也对提高城镇化质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2)人口红利依然存在/人口老龄化既是挑战也存机遇


针对不同人口增速放缓、人口老龄化等方面,统计局也做了详细解读。


今后的人口增速将继续放缓


针对十年间我国人口增长出现的放缓趋势,宁吉喆称,这种趋势的出现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主要原因是育龄妇女特别是生育旺盛期妇女数量的持续下降,还有人们生育时间的推迟,以及生育养育成本的提高,这些都导致出生人口规模有所收紧,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结果,也是世界尤其是发达国家普遍面临的问题。


他进一步表示,从近年来我国人口发展变化的趋势看,今后的人口增速将继续放缓。同时,人口增长还受人口年龄结构、人们的生育观念、生育政策、生育成本、公共卫生和健康水平等经济社会因素的影响,我国人口今后会达到峰值,但具体时间现在看还有不确定性,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人口总量会保持在14亿人以上。


人口老龄化既是挑战也存在机遇


对于人口老龄化,宁吉喆回应称,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超2.64亿,占18.70%,全国有6省老年人口超1000万。他表示,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这既是挑战也存在机遇。比如,人口老龄化从挑战方面看,将减少劳动力的供给数量、增加家庭养老负担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压力。同时也要看到人口老龄化促进了“银发经济”发展,扩大了老年产品和服务消费,还有利于推动技术进步。这都带来一些新的机遇。而且,在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中,60-69岁的低龄老年人口占55.83%,这些低龄老年人大多具有知识、经验、技能的优势,身体状况还可以,发挥余热和作用的潜力较大。


劳动力资源依然丰富 人口红利依然存在


对于劳动年龄人口下降,数据显示,15—59岁人口为89438万人,占63.35%,与2010年相比,占比下降6.79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总统计师曾玉平强调,目前劳动年龄人口的总规模仍然较大,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有8.8亿人,劳动力资源依然丰富,人口红利也依然存在,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他还表示,从质量上看,劳动年龄人口素质显著提高。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了10.75年,比2010年的9.67年提高了1.08年。


曾玉平称,“随着人口素质的提高,人口红利逐步向人才红利转变,人口资源的优势将得到有效发挥,会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推动人口和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专家解读:人口老龄化将会是一个真正的问题


对于人口增速放缓,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等问题,专家也做了解读。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学系特聘教授王丰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认为,随着人口增长趋缓慢,再加上寿命的延长,人口老龄化将会是一个真正的问题,这涉及到养老金,医疗保险、医疗护理等方面,都需要资源支持。目前问题还不是特别突出,等独生子女一代更多人的父母步入晚年,这些老人的长期护理需求会非常大,无论是身体上的还是精神上的,国家需要提早做准备。


原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梁中堂认为,生育率的降低和老龄化的提升,本就是一个硬币的两个面,都是社会变化的结果。它们变化来得快,反映了我国最近40年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对于如何面对老龄化问题,梁中堂认为,我们还处在过渡的时代,社会发展有不成熟之处,譬如传统社会里本该由家庭做的事情转到社会上,由市场来做了,它要求社会设施和服务工作从无到满足需要,自然有个过程。所以要加大改革的步伐,这都是过渡阶段里的根本性问题。


A股养老概念板块走强


值得一提的是,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公布后,A股养老概念板块走强,多只个股涨停。



东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认为,中国老龄化在加速到来,大约到2030年左右,中国进入超级老龄化社会。从消费看,老龄化提高消费占比但降低消费增速,并引发消费结构变迁,比如医疗保健占比将逐渐提升。建议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打造高质量为老产品和服务体系,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一是加快推进国资划转社保补充缺口,推动社保全国统筹,发挥养老保障体系中第二三支柱的重要作用。二是构建老有所学的终身学习体系,鼓励企业留用和雇佣年长劳动力,适时适当推迟法定退休年龄。三是打造高质量的为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体系。四是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


“人口转型”真正的中长期投资机会或在“老龄化端”


此外,人口数据对A股还有哪些影响?


业内人士称,随着老年人口越来越多,为老人专门服务的社区服务、健康管理、娱乐、医疗服务、康复护理配套设施服务必然要跟上。老年人的医疗健康占比更多,所以这对医药医疗器械民营医院有预期利好。但由于养老概念涉及比较多,除了医药医疗器械外,养老院也是细分领域。但核心还是医药医疗,老龄化增多自然会整体上加大对医药医疗的需求。


民生证券认为,医疗养老产业是未来十年风口。未来十年里“60后”将逐渐迈入老年,这意味着医疗和养老产业迎来黄金机会。参考日本经验,在20世纪80年代进入老龄化社会后,银发经济呈爆发式增长,医疗和养老行业诞生出很多增长点。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认为,以日本为鉴,“人口转型”真正的中长期投资机会或在“老龄化端”:未来5-10年,伴随国内老龄化进一步加剧,围绕“纯老年需求”增加的相关行业,如:养老护理、殡葬等市场空间或快速增加。


但真正的“十倍牛股”投资机会或在:老龄化加速下,全社会消费心态的变化——中青年人对预期寿命的提高及提前防老的心态,如:因为担心年老后生活开支,故增加保险方面支出;因为希望延缓衰老,故更加注重健康方面支出:药品保健、医美、药妆、健康饮料将越来越受青睐;因为担心缺少陪伴,故宠物经济盛行。


中泰证券表示,在“人口转型”下对于“鼓励生育类”主题性机会持谨慎态度:


第一,所有国家在大力实施鼓励生育后,总和生育率(TFR)水平均未达到为2.1的世代更替水平的政策基准目标(最高的不超过1.85);


第二,不同文化的国家对于鼓励生育政策的反应程度显著不同,这其中,东亚文化对于鼓励生育政策反应最不敏感,日本、韩国、新加坡在实施大力鼓励生育政策后生育率依然维持在低水平或依旧下降;


第三,俄罗斯、法国等部分欧洲国家在实施大力鼓励生育的政策后,整体生育率有一定成效的欧洲国家,但实际上却蕴含了两大隐患:1)少数族裔成为生育率提升的主体,主体民族与少数族裔生育情况进一步失衡;2)鼓励生育政策的“边际效用”递减现象。反过来少子化与老龄化趋势亦是难以改变的——政策最多只能延缓斜率而无法扭转方向。


注: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期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七禾研究中心综合整理自网络


七禾网研究中心合作、咨询电话:0571-88212938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七禾网公众号!


责任编辑:唐正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