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平衡表调整:需求拉动型市场,下调 2021 年供应预估 动力煤供需特点是两端集中、需求拉动。供应方面,大约 90%由国内生产供给,10%来自进口。国内供应主要来自“三西”——陕西、山西以及内蒙古西部地区,且以国有大型煤矿为主,故形成了“西电东送”的格局。进口方面在 2020 年中澳关系恶化,目前我国的进口煤主要来自印尼和俄罗斯。国内政策近期以长协保供为首要任务,晋陕蒙第四季度保供总量为 1.45 亿吨。需求方面,我国发电量以火电为主,占全部发电量的 70%以上。动力煤的供需较大程度受宏观经济状况和相关下游行业发展的影响,属于典型的需求拉动型市场。 9 月西安全运会,导致附近榆林地区矿山开动受限;而后山西暴雨影响开采和运输,预计9 月产量将大幅下降。产能已至“天花板”,9 月减量部分难以弥补,故下调 2021 年全年产量预估,由上一期 32.2 亿吨,下调 1200 万吨,至 32.08 亿吨。同时,上调净进口预估,主要由于新增部分进口来源国,预计四季度整体进口量继续增加。需求此消彼长,整体变化不大,故不进行调整。 二 库存: 持续降库,冬储仍待观察 近期,动力煤港口以及下游电厂的库存一直处在不断下行的状态,给需求端提供了有力支撑。重点六大电厂的煤炭库存屡创新低,截至 10 月 10 日已经达到 1072 万吨,处于历史同期相对低位;同时,六大电厂的煤炭库存可用天数在 10 月 10 日为 14 天,亦达到近几年低点;主要港口库存远低于 2016-2020 年库存均值。预计四季度进入旺季,市场交易活跃,季节性累库依然存在,但贸易商和电厂受制于高煤价,累库成本和风险较大,最终结构仍待观察。 三 供应:保供+能耗双控 从 2021 年年初开始,保供政策就在不断出台;近一个月内煤价不断创下新高,政府加大保供的力度。然而经过近两月对政策落地情况的追踪,我们发现保供政策从出台到实际落地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对价格的抑制作用不大。 结合 8 月 12 日发改委《2021 年上半年各地区能耗双控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与 7 月至今各省市能耗双控相关措施,笔者发现上半年预警程度越高的地区,在下半年的相应政策越严格,多省为了尽快达到政策的要求,年底前完成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 3%的指标任务,直接采取了“拉闸限电”的措施,此措施也缓解了部分电厂面对过高的煤价的压力。 新的刑法修正案(十一)规定“对未发生生产事故,但存现实危险的违法行为提出追究刑事责任”,制约产量释放,直接造成煤矿超产意愿几近于无。9 月,受到全运会影响,陕西部分煤矿停产;9 月底,山西地区又遭遇强降雨,截至 10 月 4 日已停产煤矿 27 座,启动 IV 及救灾应急响应。2021 年 1-8 月动力煤的产量为 21.56 亿吨,同比 2020 年增长 6.6%,同比 2019年增长 7.2%。预计 9 月产量下降,这也是促使近期煤价大幅上涨的主因。 目前,陕晋蒙三省均已接近满产生产。综合分析,调降 2021 年产量 1200 万吨。新增部分电煤进口来源国,调增净进口预估 700 万吨。 四 需求:火电位居高位,依旧看好四季度旺季需求 1-8 月,全社会用电量为 54704 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13.8%,处于近5年的高位;第二产业的用电量为 36529 亿千瓦时,比重为 66.8%,同比增长13.1%。而火电发电量占全部发电量的 71.9%,同样处于近5年的高位。终端采购成本增加,自备电厂普遍停机,改用网点,导致网电需求增加。 10 月 12 日,发改委举行新闻发布会,就进一步深化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市场化问题,提出改革旨在燃煤发电量原则上全部进入电力市场、通过市场交易在“基准价+上下浮动”范围内形成上网电价;扩大上下浮动范围至 20%,高耗能企业市场交易电价不受 20%上浮幅度的限制。对于市场的影响目前来看主要是增加企业,特别是上游企业的生产成本,同时增加 PPI,该政策的目的是充分传导发电成本上升压力,改善电力的供求状况。 根据目前情况(如图),国网(剔除西藏)电价均值低于南网;地区方面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等地中南部地区电价相对较高,新疆、宁夏和陕晋蒙等西部地区电价相对较高。再结合 10 月新政,火力发电企业主要集中和缺电省份的燃煤上网电价大概率上调,如陕晋蒙、两广、长三角地区;同时,高耗能(高耗电)企业集中的省市交易电价有可能上涨幅度超过 20%,如两广、长三角地区。假设按照新政,现有价格上浮 20%,则广东、湖南、海南、广西四省的绝对价格降超过 0.5元/千瓦时。 虽然进入冬季高耗能行业减产,工业用电、民用用电增速放缓,但是水电进入枯水期,火电需补充部分水电,需求预计仍将高于季节性同期,尤其在云南、湖北等水电集中地区;有分析预计 2021 年冬季为冷冬,未来冬季取暖需求恐有增量,同时,低库存促使电厂的冬储采购压力较大。 责任编辑:李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