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农副产品,年产值高达1万亿元,高峰期产值接近2万亿。据统计,产业链直接就业人数超过400万人,间接影响的就业人数更是接近1000万,是名副其实的重点行业,影响力大;另外,猪肉消费占我国肉类消费的一半以上,生猪价格影响居民物价,关系国计民生。长期以来,我国养猪产业集中度低、供给分散,价格波动大,周期特征明显,赚一年亏一年成为常态,猪周期噩梦挥之不去,产业如何稳定预期、管理风险成为了重要课题,这在产业集中度逐步集中、产业和宏观风险加剧的当前尤为关键,生猪期货的上市和稳定运行为解决这个问题迈开了重要一步。 作为我国首个活体交割的品种,生猪期货自2021年1月8日在大连商品交易所上市以来,就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参与,产业重视度极高。一方面这与生猪品种本身体量大、波动大、避险需求高有关系;另一方面,也与生猪从业者整体素质较高,从而期货的接受度偏高有关,作为我国第一大农副产品,生猪行业孕育了多家上市和即将上市的公司,产业寻求新突破、规划新思路的愿望迫切。数据显示,上市以来生猪期货交易活跃,交割积极,持仓量稳步上升,高峰沉淀保证金规模接近100亿,日最大成交金额接近400亿,价格波动成熟且理性。除较好的完成了传统期货的普遍功能以外,在我们看来,自上市以来,生猪期货还在如下方面深刻的影响了产业和宏观层面,即产业风险管理、价值发现和宏观预期管理等方面。 01 生猪期货提供了产业管理风险的新工具 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价格风险始终是生猪养殖端面临的最大经营风险,从仔猪出生到出栏,正常大概要经历6-7个月的时间,从母猪算起则长达10个月以上。养殖链条长,信息传递周期久,从个体或企业决定养猪开始,到生猪出栏,中间始终面临着巨大的价格波动的风险。一方面在产能过剩周期,因为亏损而产生的现金流损失,足以影响正常的养殖和生产,看着好的价格不断下跌,而自己的猪还在圈里不能出,养殖心态非常受影响;另一方面由于亏损,企业不敢贸然扩大经营规模,或者在低价的时候抄底,也不利于自身和行业的稳定发展。生猪期货的出现一定程度给予了解决了这个问题的一个好工具,让养殖端在看到好价格的时候,能够提前锁定,稳定养殖心态,将更多精力用在提升效率和扩大经营规模上;同时也能更好的管理库存风险,让效率高、优秀的企业更能脱颖而出,占据最终的优势,促进整个行业的进步。 李光勇是绵阳顺达农牧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多年的生猪养殖经历让他对这个产业是又爱又恨。一方面,价格走高时,自己的猪尚未达出栏日龄,看着利润高但不能锁定,空欢喜一场;另一方面,面临生猪价格下跌时,由于存栏猪和二次育肥成本较高,又不得不亏本出栏。这种局面在生猪期货上市后得到了有效改观,他通过期货套保锁定价格,安心扩大生产,适当在低价区抓猪做二次育肥,同时在盘面套保锁定利润,规避了曾是养殖户最大梦魇的猪价下行风险。据悉,他在21年将出栏规模做到了6000头,而当年初规划的目标仅2500头,是生猪期货的出现让他规避了风险,实现了扩容。 大的养殖集团经营规模更大,套保避险需求更强烈,因而对生猪期货的更为倚重,参与程度更深。据统计,目前已有400余家生猪产业链企业申请了生猪期货套期保值资格,牧原、中粮家佳康、德康农牧、唐人神集团、巨星农牧、新希望六和等龙头企业均已参与生猪期货套保,且目前均已成为大商所产融培育基地,带动更多产业链企业参与期货市场。 牧原股份是全球最大的生猪养殖企业,2022年其生猪出栏6120万头,营业收入超过千亿元,其对生猪期货市场也有着独特的理解。“生猪产业相对复杂,对于供给需求往往靠‘猜’来预判价格,但随着生猪期货上市,产业格局有所改观,尤其是价格预测风险降低,产业变得更加有序。”牧原董事会秘书秦军表示。中粮家佳康也表示,公司在生猪期货上市第一天就积极参与,非常坚定。2021年生猪价格下行,通过生猪套保实现了非常好的风险管理效果。 生猪期货的出现还衍生出一种创新的风险管理工具,即“保险+期货”业务,他是农产品价格风险分散的重要举措,对促进农业产业发展、保障农民收入具有积极意义,也为期货公司创新业务开辟了新战场。相比波动和风险更大,对进场时点和资金实力要求更高的期货,生猪“保险+期货”更容易被中小养殖户接受、理解和认可。一方面,养殖户向保险公司购买生猪目标价格保险,由保险公司对生猪价格进行保障,“兜底”生猪养殖价格;另一方面,保险公司向期货公司买入生猪场外期权进行再保险,最终形成风险分散、各方受益的闭环,帮助中小养殖户间接参与生猪期货,实现小农户和期货大市场的对接。通过“保险+期货”来锁定饲料成本及生猪出栏价格,特别是在生猪的下行周期,例如21和23年,部分中小散户收获了赔付,有效弥补了经营亏损,是生猪期货的上市让他们看到了继续发展的希望。 02 生猪期货提供了远期估值的权威定价 生猪期货的上市,意义还不仅限于风险管理,除了提供工具让养殖端锁定风险和盈利外,还起到了树立远期定价标杆的作用。在生猪期货上市之前,市场对未来的价格展望是不明确和有局限性的,尤其是处于信息劣势的中小养殖户,他们在参与养猪的初期,是缺乏对未来价格的清晰判断的,这一方面加大了他们进入的难度,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他们进入后的风险。生猪期货的出现有效弥补了这点,由于参与者众多,信息反映充分及时,定价有效合理,给各市场参与主体较明确的对未来的展望,有助于养殖端合理安排和展开经营,事实上起到了平稳未来价格波动的作用。 事实上,生猪期货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养殖主体的重要参考,一些龙头养殖企业,甚至中小散户开始通过关注和运用生猪期货行情及时了解未来猪价走势,可以提前核算养殖收益,来合理安排出栏计划、调整养殖规模和饲养周期;同时,生猪期货尤其是远期价格与现货价格之间的升贴水关系,有助于反映市场未来预期,提前提醒或警示未来的机会和风险。例如,在2022年3-4月的下行阶段,生猪现货最低下探至11-12元/公斤,行业普遍深度亏损,市场一片悲观论调,但远月的2309、2311等合约却始终徘徊在16-17元/公斤的成本线之上,如果没有生猪期货的指引,部分养殖主体很有可能已经开始放弃或退出,淘汰母猪或仔猪,至少是缺乏主动抄底仔猪或者做二次育肥的勇气的,但正是有了期货价格的指引,让他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在价格低谷时咬牙坚持,最终等来了后来的柳暗花明。从某种意义上说,生猪期货的出现也起到了平抑周期,烫平价格波动的作用。再如,2022年10月中旬,生猪现货价格在28元—30元/公斤,但期货2301的价格最高只有24元/公斤。按传统理解,2301是旺季合约,理论上应比2022年10月价格高,但期货市场给出的远期价格却低于现货。当时,现货市场存在大量二次育肥和压栏等因素导致阶段性供需失衡,现货价格存在虚高成分,期货市场通过远月合约2301的价格给予了纠正和引导,为产业建立理性预期提供信息。果然,到2023年1月现货价格回落。 03 生猪期货为宏观风险管理提供了重要参考 生猪期货也为宏观管理部门研判产业走势、制定宏观或产业政策提供参考。自2022年以来,生猪期货远月合约的价格被宏观管理部门多次引用。国家宏观管理部门出台的相关政策,其影响也在期货市场快速反应出来,通过期货价格的变化传导宏观政策意图,引导市场预期。例如,在今年宏观管理部门释放冻猪肉收储信号后,生猪期货迅速释放出价格信号,市场参与主体预期价格走强,助力国家调控政策更好发挥作用。通过期货价格信号调节供需、引导资源配置,实现了削峰填谷、保障供应,也为“稳价”提供了基础。 另一方面,猪价对物价指数(CPI)的形成意义重大,因而生猪期货的出现,也为宏观决策者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切入视角。猪肉为何能引起CPI如此大的波动,导致二者走势基本相同,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猪肉在CPI中所占权重仍高。在当前的CPI分类体系中,食品类下属包括粮食、畜肉、猪肉、禽肉、鲜菜、鲜果等,占比均在2-3%范围内,猪肉占比已经从高位回落,但仍有1.25%的比例,且与其他类别中包含有众多走势不同的分类不同,猪肉作为一个单类能够享有如此比例,充分体现出其在我国居民消费中的重要地位。二是猪肉本身价格波动较大。耳熟能详的“猪周期”用于描述猪价的周期性波动,正因为猪周期的反复出现,猪肉价格波动偏大,导致猪肉往往比篮子中其他因素对物价的影响更大。就在刚刚过去的两年,猪价已经体验过了一轮过山车行情,本轮周期最低点出现在去年的2月中旬,毛猪价约12元/公斤,仅仅过了8个月时间,10月中旬猪价就上涨到了最高的28.5元/公斤,涨幅超过一倍;而紧接着猪价迅速触顶回落,不到4个月时间又从高位下跌到今年1月底的14元/公斤,节奏大起大落,对整体物价影响巨大。三是替代效应。因为消费占比较高,当前我国居民对肉类的消费以猪肉为锚定物,猪肉价格飙升,则意味着同样的钱可以能购买到的猪肉更少,替代效应下,牛肉,羊肉、禽肉等作为猪肉的替代品,需求量可能会上升,进而带动整体肉类价格的上涨。本轮猪价从高位回落幅度超过50%,受此影响,牛肉、禽肉等价格从高位下跌幅度超过5%。 过去,宏观分析者需要及时跟踪未来猪价的变动和预期,但由于缺乏权威的参考工具,常常会陷入误区,或者感觉力不从心,但生猪期货的出现有力的解决了这个问题,相信未来会在宏观分析中扮演更加重要的作用。 责任编辑:李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