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一代宗师》中提到,“武学的三重境界---见天地、见自己、见众生。” 实际上交易也是一样,市场上有喧嚣而又迷茫的散户,有身怀绝技的高手,还有无招胜有招的少林扫地僧。 见过天地,才知道市场上各种各样的交易方法之多、交易流派之广、交易理论之深,人穷其一生也不能全部研究透彻,仿佛交易对你来说是一座无法逾越的大山,于是有的人浅输辄止退出市场并劝诫后来者勿入此门,有的人输光积蓄余生郁郁不得志,只有少数人痛定思痛,开始归纳、反思、复盘,进入到了第二重境界---见自己。 人在志得意满之时往往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在其他领域必定也能取得成功,经历过失败的打击之后又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见自己是痛苦的,你要抽丝剥茧地分析自己过往的失败,罗列出自己的能力短板,把自己最不堪的一面挖掘出来,你可能会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但这恰恰是黎明前的最后黑暗时刻。 构建交易系统的过程就是见自己的过程。下面我们模拟交易系统的构建过程,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参考,该系统仅为内容讲解,不作为具体交易依据。 一、遵循个性选交易风格 人的性格是由以往经历塑造的,而交易市场是最能体现人性的地方。人不可能违反自己的本性去做好交易,激进的人做不了稳健的交易,稳健的人也做不了激进的交易,所以构建交易系统的第一步,就是剖析自己的性格,根据性格去选择一种最契合自己的交易风格。 例如我的风险偏好比较高,可以承受相对比较大的亏损,而且每次买在相对底部能给我带来极大的成就感,那我就选择偏左侧的交易风格,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判断阶段的顶底,在新的趋势还未完全形成之前进场,承担一定浮亏等待趋势的形成。 二、根据过往经验选交易方法 首先回顾一下自己以往的交易,赚钱是在什么情况下赚的,亏钱是因为什么亏的。赚钱时候的交易逻辑是什么,亏损时的心理状态是怎么样的。 假设我曾经用MACD柱线底背离+KD超卖区成功抄底进场了多单,随后在MACD柱线顶背离+KD超买区成功逃顶,这是我赚钱最多的一笔交易。那我就以MACD+KD作为指导交易的信号,两个指标同时给出信号时进场,有某一个指标背离时出场。 在某一次的交易中,我遵循同样的进场方法买进了多单,然后行情并没有朝我预期的方向走,反而是继续下跌,我期望行情能出现反弹,到我的成本线附近让我的多单平仓离场,然而行情却开始加速下跌,我最终忍受不了浮亏最终割肉离场,这是我亏损最多的一笔交易。根据亏损的经验教训,我把本金的10%作为风险金,每次下单后设置亏损10%的止损线,这样的话即使判断错误也不至于伤筋动骨。 三、根据持仓心态定交易周期 在按照进出场标准交易一段时间后,我发现我的交易结果有所改善,偶尔能有不错的盈利,并且亏损也控制在了一定范围内。但是在我操作的一小时周期级别上我觉得波动太大,持仓过程中感觉心惊胆战的,盈利的时候非常兴奋,生怕利润回吐,一直想手动止盈;亏损的时候心情低落,甚至影响了正常的工作生活。 我意识到当前的操作周期对我来说太大了,与我当前的心理成熟度不匹配,于是我开始尝试缩短周期,把操作周期从原来的1小时缩短为15分钟。 转变为15分钟周期之后,我发现我可以很淡然地面对涨跌,习惯了1小时的波动再来看15分钟的波动,感觉不痛不痒。虽然操作频次可能变高了,需要跟多地关注行情,但是我可以平淡地去执行我的交易系统,持仓过程中没有太大的情绪起伏,可以正常地去工作生活了。 四、根据交易周期做资金管理 选定了15分钟级别的交易周期之后,我复盘历史行情发现一波15分钟级别的趋势通常在3到5天内走完,也就是说在这3到5天之内我要承担的不止是日内波动的风险,还有持仓过夜的风险,一旦受某些消息面刺激,价格朝着与我不利的方向大幅跳空,此时必然会按当前价格触发我的止损,若是仓位太重则账户面临爆仓风险。 根据我设定的单次10%止损限额,与15分钟的交易周期,我大致计算出单个品种的持仓只要不超过权益金额的15%,总仓位不超过权益金额的30%,那么即使大幅跳空触发止损,也不会对总仓位造成太大的影响。 五、在实战中优化 经历了以上4个步骤,我的交易系统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框架,但是距离一个成熟交易系统的标准仍有很大距离,需要在实战中不断总结经验,每一笔亏损都是改进优化的机会。 比如我发现这套系统在偏震荡的趋势行情中更适用,而在强趋势行情中逆势操作容易被打掉止损,那么我需要用一些技术方法先对趋势的强度进行划分,找到适合交易系统的趋势背景,提高整体的胜率。 又比如我发现通过观察大级别周期(1小时)的趋势,跟随大周期趋势的方向来进行开仓,胜率会更高,利润空间也更大,那么我需要制定一套规则,来分析当前大周期的趋势处于什么位置,是否支持我15分钟级别的开仓。 经历过多次的优化和测试,最终我会发现这套交易系统真正适用的行情并不多,但是一旦出现机会大概率是能盈利的。我也不再每天苦苦盯盘试图找到每一个可能的机会,我只需要等待那个最确定的机会再出手,就像猎豹捕猎一样,要么不动,一出手必定有所斩获。 责任编辑:翁建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