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4年6月21日当周铁水产量见顶之后,铁矿石和钢材价格开启了最近一轮的同步下跌。从最新数据来看,截至9月12日晚间,钢联247家样本钢厂口径的铁水产量为223.38 万吨,相比6月21日的高点(239.94万吨)下滑约7%,处于过去6年以来的最低位置。钢材产量持续减少直接带动钢材供给和库存同步减少、铁矿石消费量下滑和库存增长。 在库存一减一增的巨大差距反向驱动下,我们却发现铁矿石和钢材(以螺纹钢为例)的涨跌幅差距与库存变化明显不匹配。以铁水产量见顶之后的6月21日收盘价为基点、9月12日为终点统计,螺纹钢主力期货下跌约11%,而铁矿石期货仅下跌13%。同时,螺纹钢期货在9月9日最低点时跌破了过去6年的所有低点,回到了2017年6月的水平。但铁矿石期货本轮低点仅跌至2023年低点附近,距离2017年6月的价格区间还有30%~40%的距离。 铁矿石价格为何这么“铁”?通过分析铁矿石品种的理化属性和市场交易元素,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大致的结论,即铁矿石在多数时间内,铁矿石品种确实存在一些抗跌属性,因而在熊市中会减缓其跌幅。具体逻辑如下: 第一,供给端方面,铁矿石全球产量的3/4以上集中在澳大利亚、巴西、中国、印度四个国家,而全球出口量的近80%由澳大利亚和巴西提供,是大宗商品中出口集中度最高的品种之一。在对外供给的经济主体方面,力拓、淡水河谷、必和必拓、福蒂斯丘等“四大矿山”占据了全球铁矿石50%左右的产量和70%左右的出口量,这使得铁矿石的定价权更加偏向于卖方。因此,在议价能力和市场调控能力方面,铁矿石卖方天然地就处于优势地位。这意味着,除非需求端出现短期剧烈变化或者遭遇系统性风险,否则铁矿石下方“底部”支撑力确实较强,通常难以持续大跌。 第二,需求端,从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500年全球主要古代文明迈入铁器时代以来,铁元素一直是人类日常生产经济活动中不可或缺的最重要的几种元素之一。从国内情况来看,生铁年度产量在过去有统计的35个完整年份里,只有3年(2015年、2021年、2022年)是比上年下降的,但最大减幅也只有2.8%(2015年)。这背后体现的是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平稳的经济运行态势和对经济的掌控能力,对应的是铁元素的刚性需求。当然从2024年前7个月的生铁产量来看,减量已经超过3%,但也正因为如此,在中国经济“能保持正常运行”的大概率假定之下,未来几个月的生铁产量大概率是没有明显减少空间了。从9月13日最新的铁水产量来看,223.38万吨/日出现了反季节回升,这也可以视为对今年前期铁水减量过大、偏离历史规律的一种修正。从这个角度看,需求端对铁矿石的支撑总体也是比较稳定的。 第三,库存方面,铁矿石拥有着多数普通商品没有的“库存经济优势”——可以长期低成本存储。一方面,铁矿石主要包括褐铁矿(PB粉、麦克粉、超特粉等)和赤铁矿(纽曼粉、巴粗、巴混等),排除结晶水外二者的主要成分实际上都是三氧化二铁Fe2O3,是铁的氧化物中相对稳定的一种形式,露天长期放置也基本不会发生化学反应,这样就基本排除了长期存储后铁矿石品质下滑的隐患,质量有着长期保障,适合长期存储。另一方面,从仓储费角度看,港口一般会给铁矿石货主一定时间的免费堆存期,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这个免堆期可以延长数月甚至更久。即便收费,一般采取的是0.1元/吨/天~0.5元/吨/天的阶梯式收费方式。换算下来,1吨铁矿石每月的存储成本在0~15元不等,取中位值大概在6~9元不等,则每年的存储成本可以粗略地按照70元~110元/吨计算——这个幅度远小于铁矿石的月均波幅和年均波幅。 第四,从期现货市场博弈角度看,一方面,目前我国超过80%的进口铁矿石属性为协议矿,其特点是“定量不定价”,最终结算价格基本是挂钩普氏指数的月均价,部分会参考我的钢铁网铁矿石价格指数(MIODEX)。另一方面,从现货供需和定价角度分析,国外铁矿现货市场、新加坡期货和掉期(现金交割)的定价模式是高度趋同的,本质上大大增强了矿山寡头“合理托市”的能力。另外,因为新加坡铁矿期货、掉期走势与进口矿的结算基准普氏指数基本是完全一致的,故部分企业通过买入新加坡铁矿掉期的方式做“虚拟库存”进行套保,甚至完全通过在掉期上买卖替代原有的铁矿实货贸易,这使得掉期市场的多头属性较为明显,这一点从近年不同铁矿石市场的价差也容易看得出来。 任何一类市场现象的出现,背后都有着深刻而复杂的原因,无法简单定论,永恒不变的只有变化。铁矿石市场亦是如此,随着全球市场近年出现的剧烈变化,未来铁矿石价格属性可能也会随之改变,学会利用好国内国际多个市场、现货期货期权多种工具综合应对市场变局,助力企业平稳发展,才是长久之道。 责任编辑:刘健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