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液化气的需求发展史 第一阶段:20世纪90年代。液化气属于稀缺资源,主要用在城乡居民生活燃料,能够买到和使用液化气一度成为身份象征。 第二阶段:2000—2005年。国内液化气逐渐变得供不应求,出现了较大的供给缺口,开始陆续出现一些进口贸易商,产业内大多数知名贸易公司都是这个时期诞生的。 第三阶段:2005—2010年。在进口量稳定增长之际,以山东为代表的地方炼油厂蓬勃发展,作为副产气的液化石油气大量产出。以山东地区为例,其大大小小的炼厂超过50家,炼油产能一度达到1亿吨。液化石油气供需关系转为供大于求,供给量一度超过需求的20%。在供给增加的同时,替代品天然气开始作为生活燃料进入市场。尽管液化气需求整体看依旧处于增长状态,但供给增速更高,生产企业屡屡发生胀库事件,销售压力较大。 第四阶段:2010—2015年。市场迎来了工业气改革时代,由于前期液化气产能过剩,这个阶段开始推动市场转型。市场开始进行化工利用,炼厂将有化工用途的液化气组分单独销售,这部分就称为工业气。这期间中石油、中石化等国内最大的生产商开始进行销售体制改革,建立专业的石油气销售公司,中石油成立了昆仑能源有限公司,中石化成立了炼油销售有限公司。 第五阶段:2015年以来。液化气迎来了供需双增,进口量、国内产量均出现大幅增长,PDH装置大幅投产。期间液化石油气期权、期货在大连商品交易所上市,液化气被赋予了金融属性,开始与国际接轨。未来,液化石油气作为清洁能源与天然气共同发展,在碳中和、碳达峰的背景下,行业开始进入新的时代。 02 全球液化石油气需求格局 在全球液化石油气需求方面,需求量整体呈现稳定增长态势。2008年全球液化石油气需求量约2.26亿吨。随着天然气管道运输及LNG跨洲际运输的发展,液化石油气的需求在一段时间内被抑制,2010—2013年总体需求维持在2.5亿吨左右。随着全球经济复苏和亚洲液化石油气深加工的兴起,2014年后液化石油气需求重新增长,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液化石油气需求量为3.13亿吨,同比增长3%。受到疫情、石油产出等影响,2020年全球液化石油气消费量同比略微下降0.4%,约3.12亿吨(见图1)。 图1 全球液化石油气需求量 资料来源: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大商所。 从地区来看,亚洲地区为消费的主要市场,消费量约占全球液化石油气消费量的41%;其次为北美地区,消费量约占全球液化石油气消费量的21%(见图2)。 未来,随着世界经济的逐渐复苏和工业生产的恢复,以亚太地区为首的国家对于液化石油气需求的增长仍将较为强劲,化工用液化石油气需求也将恢复增长,以满足其石化品生产需求。由此,预计到2026年,全球液化石油气的需求量将恢复增长趋势,达到约3.39亿吨(见图3)。从消费结构看,全球范围内燃料用途占据主要份额,约为总需求的70%,其余30%的需求则用于化工领域。 图2 全球液化石油气消费地区分布情况 资料来源:路透社。 图3 全球液化石油气需求预测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03 我国液化石油气需求格局 20世纪以来,我国的液化气需求先后经历了快速增长期和平稳增长期,近5年增长率明显回落,但依然保持在每年平均5%以上。其中,化工用液化石油气消费增长最为迅猛。随着天然气的普及,这几年液化石油气的燃烧需求增速明显放缓,但依旧占据总需求的半壁江山。 从细分的消费终端来看,对于燃料用途,民用(包括城镇和农村)占比61%,餐饮业34%,工业(陶瓷、铸造等)5%。而对于化工用途,汽油添加剂原料占比49%,丙烷脱氢生产丙烯占比22%,其他用途占比29%。 从国内消费的地域性来看,华北、华东、华南是国内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消费地,三地消费总量约占全国的69%。各地液化石油气消费结构存在差异:华北以化工为主,燃料消费仅占区域总消费量的31%;华东结构平衡,区域燃料消费占比为56%;华南以燃料为主,区域燃料消费占比高达83%。 除此之外,我国液化石油气消费还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 (1)燃料用液化石油气都是混气(纯气可燃烧但不经济),终端民用燃气C3组分在[20%,60%]区间内。对于C3含量低于20%的液化石油气,加气站通过混入纯气C3提高比例。 (2)燃料用液化石油气替代性弱,不能完全被天然气替代,难以替代主要是因为其不依赖管网设施且成本相对较低。 (3)化工用液化石油气可替代性较强,其中石脑油可替代液化石油气作为汽油添加剂的生产原料。 责任编辑:李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