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叶国富引发的零售界震动 (一)交易事件简述 今年9月,零售界发生了一件重磅大事,名创优品创始人叶国富拟通过旗下全资附属公司骏才国际,以62.7亿元收购永辉超市26.68亿股股份,这意味着收购完成后,名创优品将成为永辉超市的第一大股东。要知道,名创优品和永辉超市在零售领域都有着不小的影响力,名创优品凭借极致性价比的战略,在消费降级大潮下经营形势亮眼,而永辉超市曾是业界巨星,头顶“生鲜第一股”光环。此次巨额交易,无疑是零售领域又一标志性大动作,消息一经传出,便迅速在零售界与股市掀起了轩然大波,众多业内人士以及投资者们都开始高度关注这一事件的后续走向。 (二)市场最初反应 然而,消息公布后,资本市场对这笔交易似乎并不看好,充满了怀疑的态度。就在公告发布当晚,名创优品美股股价便出现暴跌,盘中最大跌幅接近20%,截至当日收盘,跌幅仍高达16.65%,创出阶段性新低。到了9月24日,名创优品港股开盘后股价继续崩跌,盘中一度暴跌近40%,最低跌至20港元/股,尽管收盘时跌幅收窄至23.8%,报25.05港元,但相较于今年5月高点,累计最大跌幅超50%。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永辉超市在9月24日则是一字涨停。市场这般冰火两重天的反应,充分展现出当时市场对于名创优品收购永辉超市这一举措的不看好,认为其中存在诸多风险与不确定性,大家都在拭目以待后续情况是否会有所转变。 二、永辉超市之困:叶国富入局前的状况 (一)业绩逐年下滑 近年来,永辉超市的经营状况着实令人堪忧,从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的数据变化上便能清晰看出其困境。在2020年时,永辉超市达到了营收的一个高点,营业收入达到了931.99亿元,归母净利润也有着17.94 亿元的亮眼表现,彼时在零售行业中可以说是风光无限。然而,自2020年之后,情况却急转直下,营收开始逐年下滑,2021年营业收入降至 910.62亿元,到了2022年更是下滑至 900.91亿元。归母净利润方面更是不容乐观,2021年出现了首次亏损,亏损额达到39.44亿元,2022年亏损进一步扩大,达到了27.63亿元,且这种下滑与亏损的态势在今年仍在持续。整体呈现出一种从辉煌逐步走向持续低迷的艰难局面,曾经的业界巨星似乎陷入了难以自拔的泥沼之中。 (二)生鲜业务利弊 生鲜业务向来是永辉超市的基本盘,它犹如一把双刃剑,对永辉超市的整体经营有着深远影响。一方面,生鲜产品凭借其刚需的属性,能够有效地聚集人气,吸引大量的消费者走进永辉超市的门店,成为带动其他商品销售的重要流量入口。很多消费者都是冲着生鲜产品的新鲜度和丰富度来到永辉超市,进而在选购生鲜的同时,也会顺便购买其他生活用品等。但另一方面,生鲜业务也存在诸多棘手的问题。生鲜产品保质期短、易损耗,在运输、储存以及陈列销售等环节中,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大量损耗的情况,这无疑增加了运营成本。而且生鲜业务的毛利率相对较低,即便有着较大的销售额,最终能够转化为利润的部分却比较有限。这种高损耗与低毛利率的双重压力,不断挤压着永辉超市整体的利润空间,给其经营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转型之路坎坷 在新零售浪潮汹涌来袭的大背景下,永辉超市也积极求变,试图通过推出“超级物种”等新业态来开拓新的市场空间、提升竞争力。“超级物种”主打融合了餐饮与生鲜零售的新模式,店内设有多个工坊,消费者可以现场选购生鲜食材后直接加工享用,这种新颖的模式在刚推出时确实吸引了不少消费者的目光,也一度被寄予厚望。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超级物种”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却面临着诸多难题,难以实现盈利。一方面,这种新业态的运营成本颇高,无论是场地租赁、人员配置还是食材加工等环节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市场竞争激烈,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也并非一朝一夕能够改变,导致其客流量和销售额并未达到预期水平。同时,频繁的资产减值也给永辉超市带来了不小的冲击,此前扩张过程中投入的大量资金,随着部分门店经营不善等情况出现,资产价值不断缩水。就这样,永辉超市在转型的道路上逐渐陷入了泥潭,苦苦挣扎却难以寻得有效的破局之法。 三、叶国富的“神来之笔”:抄底永辉超市 (一)精准时机选择 在商业投资的世界里,时机的把握往往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而叶国富在投资永辉超市这件事上,无疑展现出了他精准把握时机的独到眼光。 当时,永辉超市的股价正处于上市14年以来的低位。在9月23日晚间的电话沟通会上,名创优品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叶国富表示:“永辉现在价格是最低点,很多人看不懂,如果大家都能看懂,肯定没我的机会了。”彼时,他正因名创优品拟以62.7亿元收购永辉超市29.4%股权,并将成为永辉超市第一大股东而受到热议,市场上大部分人对这笔交易并不看好,可叶国富却有着自己的判断。 要知道,曾经京东入股永辉超市时也是信心满满,毕竟永辉超市作为曾经的业界巨星,头顶“生鲜第一股”光环,有着庞大的线下门店网络和市场影响力,当时吸引了众多资本的青睐。然而,时过境迁,随着市场环境变化以及永辉超市自身经营困境等因素影响,到了今年,永辉超市股价持续低迷,业绩连年下滑,面临诸多挑战。而京东后续在永辉超市的投资也出现了亏损情况,今年还根据减持计划,通过大宗交易的方式累计减持了部分股份。 再看牛奶公司,作为曾经永辉超市的重要股东,此次也选择彻底退出,并且按照转让协议计算,亏损达16.3%,浮亏约9.22亿元。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叶国富在这个时候果断出手,以每股2.35元的价格拟收购永辉超市股份,较9月20日永辉超市的收市价2.28元/股仅溢价3.1%,近乎是在股价的底部“抄底”。事实证明,叶国富的这一决策有着独特的先见之明,后续市场的变化也印证了他对时机把握的精准性。 (二)收购后的浮盈奇迹 叶国富抄底永辉超市这笔投资,在收购公告发布后的短短时间内,就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浮盈奇迹。 就在收购公告发布后,市场仿佛被注入了一针强心剂,永辉超市的股价开始一路飙升。在短短2个多月的时间里,永辉超市股价翻倍式上涨。从收购时对应的每股2.35元,到后来股价不断攀升,连连涨停。例如在10月8日收盘时,永辉超市股价报3.99元/股,较收购价已经高出了近7成。 这一股价的快速上涨,为名创优品带来了高额的浮盈。按照当时的股价计算,名创优品的浮盈最高超过了百亿。如此巨额的浮盈,在投资领域无疑是一个亮眼的成绩,也让叶国富和名创优品站在了聚光灯下,成为众多投资者羡慕的对象。 不过,虽然短期内账面浮盈十分可观,但股市向来变幻莫测,后续永辉超市能否持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名创优品能否真正将这笔投资转化为长期稳定的收益,还需要时间进一步去验证,毕竟商业投资的道路上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叶国富和名创优品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和考验。 四、背后的考量:叶国富的投资逻辑 (一)看中胖东来模式 叶国富对胖东来模式一直颇为欣赏,胖东来以其独特的服务理念、精细化的运营管理以及深入人心的顾客体验打造,在零售界树立了良好的口碑。而永辉超市在调改过程中,恰恰可以借鉴胖东来模式的诸多亮点。比如,胖东来在员工培训方面极为用心,让员工能够以饱满的热情和专业的素养服务顾客,营造出良好的购物氛围,永辉超市若能学习这一点,就能提升店内整体的服务质量,增强顾客的粘性。 同时,胖东来在商品陈列、品质把控等环节也有着成熟的做法,其将商品以最方便顾客选购、最能展现商品特色的方式进行陈列,并且严格把控商品品质,确保顾客能买到放心满意的商品。永辉超市将这些运用到实际运营中,有助于优化顾客的购物体验。从目前部分试点门店来看,这种借鉴已经初见成效,核心竞争力在逐步提升,门店的客流量以及顾客的复购率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增长,这也进一步证明了叶国富看中胖东来模式并引入永辉超市调改的决策有着积极意义。 (二)协同效应展望 名创优品与永辉超市在多个方面有着产生协同效应的巨大潜力。在渠道方面,名创优品有着广泛且成熟的线下门店布局,有着丰富的选址、运营等渠道管理经验,而永辉超市同样在线下有着众多门店,双方可以互相交流,优化渠道布局,提升门店的运营效率。 在供应链上,名创优品凭借多年发展,建立起了高效且成本控制良好的供应链体系,能够快速调配商品、降低采购成本等。永辉超市可以借鉴其经验,对自身生鲜以及其他商品的供应链进行优化整合。而且,名创优品还能利用自身在产品开发上的优势,帮助永辉超市开发自主品牌。例如,名创优品在一些生活用品、小饰品等品类的开发上有着独特的设计理念和成本把控能力,将这些理念和能力引入永辉超市的自主品牌开发中,有望打造出受消费者喜爱且性价比高的自有品牌商品,从而提升永辉超市在市场中的差异化竞争力。 (三)零售布局完善 永辉超市作为线下头部生鲜零售超市,在必需品赛道尤其是生鲜领域有着深厚的根基和强大的影响力。对于名创优品而言,其虽然在时尚小百货等品类有着出色的市场表现,但在生鲜等生活必需品赛道的布局相对薄弱。 通过此次合作,永辉超市刚好能为名创优品补上这一拼图,让名创优品的线下零售布局更加完善,进一步覆盖消费者生活的方方面面,满足消费者一站式购物的需求。同时,这样的布局完善也有助于分散名创优品周期性业务风险,避免因单一品类受市场波动影响而出现业绩大幅下滑的情况,增强名创优品在复杂多变的零售市场中的抗风险能力,使其整体的零售业务发展更加稳健、可持续。 五、争议与挑战:叶国富面临的局面 (一)外界质疑声音 叶国富此次收购永辉超市的行为,在外界引发了诸多质疑声。一方面,名创优品自身的现金流压力受到关注,有分析指出,截至今年6月末,名创优品账面的现金余额为62.33亿元,而此次收购永辉超市股权需支付62.7亿元,这意味着如果全部现金支付,名创优品将几乎耗尽所有账面现金,尽管其首席财务官表示未来预计能从银行等外部渠道获得60%交易对价的低成本融资,但这依然让外界对名创优品后续的资金状况有所担忧,毕竟企业运营还涉及到诸多方面的资金投入,若现金流吃紧,可能会影响到整体业务的拓展和稳定性。 另一方面,两者赛道差异也成为争议点。名创优品主打时尚小百货等品类,凭借极致性价比在消费降级大潮下经营形势尚可,而永辉超市则聚焦生鲜等生活必需品,是线下头部生鲜零售超市,两者在商品品类、目标客户群体、运营模式等方面有着明显不同。有观点认为,它们就像是两个时代的产物,整合难度较大,如何实现有效的协同发展存在很大不确定性。例如,名创优品的主要消费群体偏向年轻消费者、学生群体等,而永辉超市更多依赖家庭主妇、中老年人等群体消费,消费群体重合度不高,在营销推广、商品布局等方面都需要花费大力气去协调统一。 此外,永辉超市自身背负的历史包袱沉重,业绩连年下滑,2021年至2023年期间,累计亏损超80亿元,2024年上半年营收、净利润也同比出现下滑,其短期偿债能力堪忧,流动负债高达226亿元,远超流动资产171亿元,整体负债率攀升至87%,现金流状况也不容乐观。外界不少人觉得名创优品在这个时候接手,很可能是接手了一个“烫手山芋”,后续能否实现扭亏为盈并为名创优品带来正向收益,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二)后续经营挑战 对于永辉超市而言,要走出当前困境、实现盈利拐点,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店铺数量在不断缩减,近年来永辉超市一直在关店调整,从2019年开始,门店数量逐年下降,截至2022年已关闭约388家门店,2024年也陆续有不少门店停业,这使得其规模效应逐渐减弱,原本依靠广泛门店网络实现盈利的模式受到冲击,而重新布局和拓展店铺又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以及精准的市场策略,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其次,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线上电商平台如盒马鲜生、叮咚买菜等在生鲜配送领域发展迅猛,抢占了不少市场份额,线下其他零售企业也在不断推陈出新,提升服务和商品品质,争夺消费者。永辉超市既要守住线下实体门店的到店业务,又要积极拓展线上到家业务,面临着双线作战的压力,在商品价格、服务质量、购物体验等方面都需要不断优化升级,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再者,永辉超市的转型之路一直坎坷,之前推出的“超级物种”“永辉mini店”“仓储店”等新业态尝试,都未能达到预期效果,不是面临闭店就是难以实现盈利。这意味着在后续经营中,寻找适合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依然是个难题。 而对于叶国富来说,这些挑战也直接影响着他此次投资的回报。如果永辉超市不能尽快改善经营状况,实现业绩增长,那么名创优品不仅难以从这次收购中获得预期的收益,甚至可能因为资金占用等问题影响自身原本业务的发展,之前收购后短期内出现的浮盈奇迹也可能只是昙花一现,无法转化为长期稳定的收益,如何助力永辉超市破局并实现双方的协同发展,是叶国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六、结语:叶国富的投资成与败的不确定性 在今年的零售界与投资领域,叶国富凭借收购永辉超市这一重磅举措可谓是一战成名,坐上了众人眼中“股神”的宝座。从他精准选择时机,在永辉超市股价处于低位时果断出手拟收购其股份,到收购公告发布后永辉超市股价短期内翻倍式上涨,为名创优品带来了令人咋舌的高额浮盈,这一系列操作堪称投资界的“神来之笔”。 然而,投资之路向来充满变数,就目前来看,叶国富的这笔投资最终究竟是大获全胜还是暗藏危机,仍未可知。永辉超市虽在被收购后股价迎来了一波大涨,但它此前多年业绩下滑、经营困境重重,生鲜业务面临高损耗与低毛利率的难题,转型之路也坎坷崎岖,想要彻底翻身、重回巅峰并非易事。而名创优品自身也面临着诸如现金流压力、与永辉超市整合难度大等诸多挑战,外界的质疑声也从未间断。 虽说短期内账面浮盈十分可观,但这能否真正转化为名创优品长期稳定的收益,还需要时间进一步去验证。未来永辉超市能否在市场竞争中突出重围,在经营上实现持续向好发展,名创优品又能否凭借此次投资完善零售布局、收获协同效应带来的丰厚回报,一切都充满了不确定性,宛如一场扣人心弦的商业大剧,后续的剧情走向值得我们每一个关注零售行业、关注投资领域的人持续留意。或许时间会给我们答案,让我们拭目以待叶国富这位“股神”能否续写传奇,真正在这场投资博弈中笑到最后。 责任编辑:翁建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